十、佛教
如来理教1,随类得解。去圣悠远,正法醇醨2,任其见解之心,俱获闻知之悟。部执峰峙,诤论波涛,异学专门,殊途同致。十有八部3,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其有宴默思惟,经行住立4,定慧悠隔5,喧静良殊,随其众居,各制科防。无云律论
是佛经,讲宣一部,乃免僧知事6;二部,加上房资具;三部,差侍者祗承;四部,给净人役使7;五部,则行乘象舆;六部,又导从周卫。道德既高,旌命亦异。时集讲论,考其优劣,彰别善恶,黜陟幽明。其有商榷微言,抑扬妙理,雅辞赡美,妙辩敏捷,于是驭乘宝象,导从如林。至乃义门虚辟,辞锋挫锐,理寡而辞繁,义乖而言顺,遂即面涂赭垩8,身岔尘土,斥于旷野,弃之沟壑。既旌淑慝9,亦表贤愚。人知乐道,家勤志学。出家归俗,从其所好。罹咎犯律,僧中科罚,轻则众命诃责,次又众不与语,重乃众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摈不齿,出一住处,措身无所,羁旅艰辛,或返初服10。
如来的佛法教义,各人依自己的才智而理解各异。现在离开圣人的时代已经久远,对纯正佛法的理解深浅,取决于各自的内心,都靠悟性来获致。现在各部派林立,争论如波涛翻涌,各种学说专主一论,却都殊途同归。十八个部派,各逞锋利的辩辞;大小二乘,居止均有区别。有的人冥思苦想,有的人盘绕往来,禅定与智慧相距甚远,喧嚣与寂静差别极大,众多的僧团,各自制立条规。无论是律是论,都属于佛经,能讲解一部,可以免除劳役事务;讲解两部,赐予上等房舍和用具;讲解三部,差遣侍者恭敬侍奉;讲解四部,给予俗人供其役使;讲解五部,就可出入乘象舆;讲解六部,可安排侍从引导随从。道德高尚的人,奖励也不同凡响。僧人时常集会讲论,考定优劣,分辨善恶,贬黜愚昧者,提升贤明的人。也有的对精微的言语加以探讨,评议玄妙的道理,言辞雅正丰富,辩解的思路敏捷,于是坐在宝象上,前后簇拥如林。至于有人义理空虚,论辩中词锋受挫,道理少而言语长,乖背义理而以言语取悦他人,就在他脸上涂抹红土白土,在他身上撒上尘土,驱赶到荒野中,抛弃到沟壑里。既分辨美好与邪恶,又彰显贤明与愚昧。于是人们乐于修道,在家中勤勉地学习。是出家还是在家,听凭各人的好尚。如果违犯科条,在寺院中处罚,轻的当众受训斥,其次是大家不与他讲话,重的是大家不与他住在一起。不共住一起的,被摈斥于众人之外,为人所不齿,一旦被逐出住处,无地可居,就流浪在外,备尝艰辛,有的人因此而还俗。
注释 1理教:佛教探讨表面难以认识而在本体却有一定不变的“理”,以“理”为真谛,故称理教。2醇醨(chúnlí):厚酒为醇,薄酒为醨。这里比喻各家学说的深浅。3十有八部:释迦牟尼逝世后,原始佛教形成多种部派。小乘十八部是指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藏部。4经行:修行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的地方旋绕往来,既防坐禅时的困倦,又为养生疗病之法。5定慧:禅定与智慧,是修行的两种方法。静坐敛心,专注一处,称为定;洞照事理,决断疑念,摆脱世间一切烦恼,称为慧。6僧知事:掌管僧院事务的僧人。7净人:供僧人差遣的俗人(未出家者)。8赭垩(è):红色和白色的黏土。9淑慝(tè):善良与邪恶。10返初服:回复到当初的服饰,即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