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伽蓝及众贤与世亲故事
德光伽蓝北三四里,有大伽蓝,僧徒二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是众贤论师寿终之处。论师迦湿弥罗国人也,聪敏博达,幼传雅誉,特深研究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时有世亲菩萨,一心玄道,求解言外,破毗婆沙师所执,作《阿毗达磨俱舍论》,辞义善巧,理致精高。众贤循览,遂有心焉。于是沉研钻极十有二岁,作《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凡八十万言矣。所谓言深致远,穷幽洞微。告门人曰:“以我逸才,持我正论,逐斥世亲,挫其锋锐,无令老叟独擅先名。”于是学徒四三俊彦,持所作论,推访世亲。世亲是时在磔迦国奢羯罗城,远传声问众贤当至。世亲闻已,即治行装。门人怀疑,前进谏曰:“大师德高先哲,名擅当时,远近学徒莫不推谢。今闻众贤,一何惶遽?必有所下,我曹厚颜。”世亲曰:“吾今远游,非避此子。顾此国中,无复鉴达。众贤后进也,诡辩若流,我衰耄矣,莫能持论。欲以一言颓其异执,引至中印度,对诸耄彦,察乎真伪,详乎得失。”寻即命侣,负笈远游。众贤论师当后一日至此伽蓝,忽觉气衰,于是裁书谢世亲曰:“如来寂灭,弟子部执,传其宗学,各擅专门,党同道,疾异部。愚以寡昧,猥承传习,览所制《阿毗达磨俱舍论》,破毗婆沙师大义,辄不量力,沉究弥年,作为此论,扶正宗学。智小谋大,死其将至。菩萨宣畅微言,抑扬至理,不毁所执,得存遗文,斯为幸矣,死何悔哉?”于是历选门人有辞辩者而告之曰:“吾诚后学,轻凌先达,命也如何?当从斯没!汝持是书及所制论,谢彼菩萨,代我悔过。”授辞适毕,奄尔云亡。门人奉书至世亲所而致辞曰:“我师众贤已舍寿命,遗言致书,责躬谢咎。不坠其名,非所敢望。”世亲菩萨览书阅论,沉吟久之,谓门人曰:“众贤论师聪敏后进,理虽不足,辞乃有余。我今欲破众贤之论,若指诸掌。顾以垂终之托,重其知难之辞,苟缘大义,存其宿志,况乎此论发明我宗?”遂为改题为《顺正理论》。门人谏曰:“众贤未没,大师远迹,既得其论,又为改题,凡厥学徒,何颜受愧?”世亲菩萨欲除众疑,而说颂曰:“如师子王,避豕远逝,二力胜负,智者应知。”众贤死已,焚尸收骨,于伽蓝西北二百余步庵没罗林中,起窣堵波,今犹现在。
在德光寺院以北三四里处,有所大寺院,僧徒有两百多人,都学习小乘佛教,这里是众贤论师去世的地方。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聪慧机敏,博学多闻,自幼美名远扬,对说一切有部的《毗婆沙论》有格外深入的研究。当时有位世亲菩萨,专意研究佛理,求解言外之意,破除毗婆沙论师的观点,作《阿毗达磨俱舍论》,这部书辞章华丽工巧,义理精到高妙。众贤论师阅读之后,决心与之论辩。于是沉潜研究十二年,撰写出《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共八十多万字。论著可谓语言深刻,思想深远,穷尽幽邃,洞察精微。写成后对门人说:“凭我的才华,用我的正确见解,可以驳倒世亲,挫败他的锋芒,不要让这老头子独占美好声誉。”于是三四个才智出众的门徒,拿着众贤的论著,去拜访世亲。世亲当时在磔迦国的奢羯罗城,听到远处传来众贤将到来的消息。世亲听说后,马上整理行装。门人心中疑惑,上前规劝说:“大师道德高于先代哲人,名声传播当代,远近的学者,没有不推崇而自愧不如的。现在听说众贤将到,为何如此慌张?您若甘拜下风,我辈也脸上无光。”世亲说:“我现在远游,并非躲避这个人,只是考虑到这个国家中不再有通达之士。众贤是后辈,善于辩论,对答如流。我已年老体衰,不能激烈辩论,想用一句话挫败他的异说,引诱他到中印度,让他面对众多英杰,体察真伪,明辨得失。”随即命僧徒背上书箱出游。众贤论师在这之后一天到了这所寺院,忽然感到气力衰竭。于是写信向世亲道歉说:“如来涅槃之后,弟子们各执一端,传习所宗尚之学,各立门派,袒护同道,攻击别部。我以孤陋寡闻之才,勉强传习先业,阅读您所制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见您破除毗婆沙论师的要义,便不自量力,深究多年,写出这部论著,以期确立本宗学说。然而智慧少而目标大,死期就要到来。菩萨宣扬微言大义,评说最高理论,望不毁弃我的论著,使其留存于世,这就是幸运了,死有什么后悔的呢?”于是挑选能言善辩的门人前去,对他们说:“我实在是个晚辈,而轻慢先辈大师,命运如何呢?马上就要去世。你们拿上这封信和我的论著,去向菩萨道歉,代我悔过。”刚说完这番话,马上就身亡了。门人捧着书信,到了世亲所在之处而恭敬地说:“我们的老师众贤已经去世,遗言送呈书信,责备自己,承认过错。至于不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是他所敢愿望的。”世亲菩萨阅过众贤的信和书,沉吟良久,对门人说:“众贤论师是个聪慧的后辈,理论虽有不足,言辞却丰富有余。我现在要破除众贤之论,易如反掌。念及他临终的托付,重视他辩难的言辞,姑且凭着大义,成全他的夙愿。何况他的论著,也能阐明我们大乘佛教的义理呢?”于是把众贤的论著改题为《顺正理论》。门人规劝说:“众贤去世前,大师远游避开他,得到他的论著,又为他改题目。凡您的门徒,谁有脸承受羞愧?”世亲菩萨想破除众人的疑惑,就说颂一首:“如同狮子王,避猪而远逝,二者比胜负,智者当可知。”众贤死后,焚毁尸体,收集骨骸。并在寺院西北两百多步的庵没罗林中,建造一座佛塔,众贤骨骸至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