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赞1

记赞 1

原文

记赞曰:大矣哉,法王之应世也!灵化潜运,神道虚通。尽形识于沙界2,绝起谢于尘劫3。形识尽,虽应生而不生;起谢绝,示寂灭而无灭。岂实迦维降神,娑罗潜化而已。固知应物效灵,感缘垂迹,嗣种刹利,绍胤释迦,继域中之尊,擅方外之道。于是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道洽十方,智周万物,虽出希夷之外4,将庇视听之中。三转法轮于大千5,一音振辩于群有,八万门之区别6,十二部之综要7,是以声教之所沾被,驰骛福林;风轨之所鼓扇,载驱寿域。圣贤之业盛矣,天人之义备矣!然忘动寂于坚固之林,遗去来于幻化之境。莫继乎有待,匪遂乎无物。

译文

记赞说:多么伟大啊,法王应世而生!圣灵的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神妙的佛法幽然地传布天下。穷尽恒河沙数世界中的形色和识知,杜绝无限久远时间中的生起与灭谢。形色、识知穷尽了,即使应该产生的也不产生;生起、灭谢断绝了,显示出寂灭而本质没有消灭。法王岂止是在迦维罗卫城降生,在娑罗树下入灭而已。他顺应世人,显示灵验,感应因缘,留下圣迹,他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释迦族后裔,本应继承王位,却专心于出世的学说。于是抛舍金轮王位,出家为佛教之首,普照佛光,抚育天下众生。佛法沾润十方,智慧遍及万物,虽然幽而不显,却涉及一切可以闻见之事。他在大千世界中三转法轮,以一种声音震撼世人心灵,其学说有八万法门的区别,以十二部类来综括要旨,所以教义广泛传布,遍及福德之林;仪则规范世人行为,囊括一切享受太平长寿的地域。圣贤的事业盛大啊,天人的道义都已完备!然而,他在坚固之林中忘却了动与静,在幻化之境中遗弃了去与来。人间没有后继者,无人再探讨空无之理。

注释 1记赞:本记赞传为辩机所撰,内容包括对佛法的赞颂,对玄奘的表彰,结尾部分则有不少自我标榜之语。而对《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则未提及与评议。从记赞体裁的角度而言,这是很费解的。有的论者认为,这篇记赞并非辩机专为《大唐西域记》所作,有后人拼凑之嫌。这个推测,是不无道理的。2形识:形,形色,是物质存在的形态;识,识知,指一切精神现象。沙界: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数之不尽的世界。3起谢:即生灭。事物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4希夷:幽而不显。语出《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5三转法轮:佛陀在鹿野苑对五比丘讲说苦、集、灭、道四谛时,有示、劝、证的步骤,即示以四谛之所在,劝以修行,并以己身示证,此即所谓“三转法轮”。6八万门:八万四千法门的略称。佛教认为世间烦恼极多,而消除这些烦恼的佛法也极多,达八万四千法门。7十二部:根据形式与内容,佛教经典分为十二个部分。

尊者迦叶妙选应真,将报佛恩,集斯法宝。《四含》总其源流1,三藏括其枢要。虽部执兹兴,而大宝斯在。越自降生,洎乎潜化,圣迹千变,神瑞万殊。不尽之灵逾显,无为之教弥新。备存经诰,详著记传。然尚群言纷纠,异议舛驰。原始要终,罕能正说。此指事之实录,尚众论之若斯,况正法幽玄,至理冲邈,研核奥旨,文多阙焉。是以前修令德,继轨逸经之学;后进英彦,踵武缺简之文。大义郁而未彰,微言阙而无问。法教流渐,多历年所,始自炎汉,迄于圣代。传译盛业,流美联晖。玄道未摅,真宗犹昧,匪圣教之行藏,固王化之由致。我大唐临训天下,作孚海外,考圣人之遗则,正先王之旧典。阐兹像教,郁为大训,道不虚行,弘在明德。遂使三乘奥义,郁于千载之下;十力遗灵2于万里之外3。神道无方,圣教有寄,待缘斯显,其言信矣。

迦叶尊者挑选合适的罗汉,意欲报答佛恩,汇集佛学经典,四部《阿含经》综述了佛学源流,三藏概括了佛学枢要。虽然各个部派兴起,而佛法依然存在。自从佛陀诞生,一直到他涅槃,圣迹千变万化,祥瑞千差万别。无穷无尽的灵验更加明显,无为而化的教法更加清新。这些完备见之于经诰,详细记载在记传中。不过仍然众说纷纭,各种议论互较短长,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结果,很少能正确叙说。这是事实的真实记录,尚且有这么多的议论,何况是佛法幽深,最高的道理邈远,研究深奥的意旨,文字记载大多缺略呢?所以前代有德之人,相继钻研遗经要旨;后世的杰出之士,接连探讨缺略的简文。大义隐晦而不昭明,微言缺失而无法揭示。佛法在中华大地流传,经历了很长岁月,开始于汉代,直到当代。翻译佛经的事业,历代相承如日月连辉。但玄妙的道理仍未抒发,真谛仍在掩蔽之中,这并不是由于圣教的隐晦,而是政治教化所导致。我大唐统驭天下,诚信著于海外,考定圣人的遗训,修正先王的旧典。阐扬佛教义理,尊为重大训诫,大道不虚行,广泛地昌明德行。于是使三乘的深奥道理,大明于千年之后;十种智慧力的灵验,幽深于万里之外。神圣的大道没有方位,圣人的教化有所寄托,等到因缘便显现,这话是准确的。

注释 1《四含》:指《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2十力:佛所特有的智慧力。3(bì):闭,关闭。

夫玄奘法师者,疏清流于雷泽1,派洪源于妫川2。体上德之祯祥,蕴中和之淳粹,履道合德,居贞葺行。福树曩因,命偶昌运。拔迹俗尘,闲居学肆,奉先师之雅训,仰前哲之令德。负笈从学,游方请业,周流燕赵之地,历览鲁卫之郊,背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吴会。达学髦彦,遍效请益之勤;冠世英贤,屡申求法之志。侧闻余论,考厥众谋,竞党专门之义,俱嫉异道之学。情发讨源,志存详考。属四海之有截,会八表之无虞,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3,褰裳遵路,杖锡遐征。

玄奘法师,先世可以追溯到虞舜的渔于雷泽,家族的洪源在舜娶尧女的妫川。聚集至德的祯祥,蕴结中和的精华,遵循正道合于德行,操守坚贞行为端方。先世早积福因,命运遇上昌明时代,行迹超脱尘俗,久住于佛学场所,奉行先师的谆谆教诲,仰慕前贤的美好德行。背着书籍游学,到各地请教受业,周游燕赵故地,遍览鲁卫城郊,越过三河地带进入关中,步履涉三蜀之地而抵达吴郡会稽。向博通的前辈学人,勤奋地求教问难;对当代杰出之士,多次表达求法的志向。他从旁听到议论,考察众人的见解,都是竞相维护一家的学说,而忌妒别派的学问。于是发愿探究源头,立志详细考索佛学宗旨。正好遇上四海统一,八方没有祸乱,在贞观三年仲秋的初一早晨,撩起衣裳上路,负着锡杖远征了。

注释 1雷泽:传说中舜的故乡。其地在今山东菏泽东北。2妫川:传说中陈姓的发源地,而陈姓为舜的后裔。妫川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3“以贞观”句:“三年”,据史实当作“元年”。

资皇化而问道,乘冥祐而孤游,出铁门、石门之厄,逾凌山、雪山之险。骤移灰管1,达于印度。宣国风于殊俗,喻大化于异域。亲乘梵学,询谋哲人。宿疑则览文明发,奥旨则博问高才,启灵府而究理2,廓神衷而体道,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是知道风昭著,德行高明,学蕴三冬,声驰万里。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3,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众,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敬其人而议嘉名。至若三轮奥义,三请微言4,深究源流,妙穷枝叶,奂然慧悟,怡然理顺,质疑之义,详诸别录。

他凭借君主的教化而询问道路,依靠神灵的保佑而孤身出游,走出了铁门、石门的关隘,翻越了凌山、雪山的险阻。光阴荏苒,终于抵达印度。宣扬国家的风尚于异族,传播深远的教化于外国。亲自接受梵文教学,求教于博学之人。往日的疑难,阅览梵文佛典后豁然开朗,深奥的旨意则广泛请教高明之人,启发心智而推究佛理,开拓胸襟而体察佛道,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得到了从未得到的东西,成为道场的益友,法门的巨匠。从而道德风范著称一世,德操品行超越常人,学习经过三个冬春,声名远播万里之外。印度的学者,都仰慕他的大德,既说他是装满佛经的箱子,又称他是宣扬佛法的大将。小乘教派信徒,称他为木叉提婆,(唐朝语言称解脱天。)大乘教派信徒,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唐朝语言称大乘天。)这是因为他们推重法师的德行而传称尊号,敬重法师的为人而拟定嘉名。至于佛经要义,舍利弗等人三次请求方可听到的经典,他彻底探索其源流,领悟所有的分支,很快获得慧悟,愉快地贯通事理,而质疑的义理,则详细地记录在别录中。

注释 1灰管:古代占气候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中,故名。代指岁月。2灵府:指心。语出《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3经笥:装经书的箱子,后用以比喻学问的博通。4三请微言:指佛陀演说妙法。据《法华经》,在舍利弗三请之后,佛陀才说《法华经》,后又因弥勒三请而说法。

既而精义通玄,清风载扇,学已博矣,德已盛矣,于是乎历览山川,徘徊郊邑。出茅城而入鹿苑,游杖林而栖鸡园,回眺迦维之国,流目拘尸之城。降生故基,与川原而膴膴1,潜灵旧趾,对郊阜而茫茫。览神迹而增怀,仰玄风而永叹,匪唯《麦秀》悲殷2,《黍离》愍周而已3。是用详释迦之故事,举印度之茂实,颇采风壤,存记异说。

既而精通义理,声誉如清风般传播,学识渊博了,德业盛大了,然后历览山川,来往于城乡。出上茅宫城后进入鹿野苑,游过杖林山后在鸡园寺休息,回头眺望迦维国,放眼观览拘尸城。佛陀降生的旧址,已成为肥美的平原;隐居的故地,面对茫茫的荒丘。游览神圣的遗迹更增缅怀之情,仰慕玄妙的风范而深深的慨叹,这岂止是箕子作《麦秀》之诗悼殷之亡、周大夫作《黍离》哀怜周室而已。所以详载释迦牟尼的故事,列举印度的史实,采访风俗民情,保存种种传说。

注释 1膴(wǔ)膴:土地肥美。2《麦秀》悲殷: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心伤之,因作《麦秀》之诗以抒发悲伤的情怀。3《黍离》愍周:《黍离》为《诗经》篇名,据《诗序》,西周亡后,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

岁月遄迈,寒暑屡迁,有怀乐土,无忘返迹。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六寸,拟摩揭陁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拟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降履宝阶像;银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四尺,拟摩揭陁国鹫峰山说《法花》等经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三寸,拟吠舍厘国巡城行化像。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1;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总六百五十七部。将弘至教,越践畏途,薄言旋轫,载驰归驾。出舍卫之故国,背伽耶之旧郊,逾葱岭之危隥,越沙碛之险路。

岁月流逝,寒暑变迁,他虽流连乐土,而不忘回归故里。先后请得如来的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一尺六寸,模拟摩揭陁国前正觉山龙窟内的影像;金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模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像;刻檀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一尺五寸,模拟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时的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模拟劫比他国如来从天宫降临宝阶的像;银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四尺,模拟摩揭陁国鹫峰山演说《法华》等经的佛像;金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模拟那揭罗曷国降伏毒龙所留的影像;刻檀佛像一尊,其通光座高一尺三寸,模拟吠舍厘国巡城行化的佛像。此外,还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四部;大众部经律论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为了弘扬佛教,踏上可怕的归途,乘上还乡的车辆,奔驰返归。离开舍卫国故址,分别伽耶城的旧郊,翻越高耸的葱岭,越过沙漠的险要路段。

注释 1三弥底部:即小乘佛教正量部。

十九年春正月,达于京邑,谒帝雒阳。肃承明诏,载令宣译,爰召学人,共成胜业。法云再荫,慧日重明,黄图流鹫山之化1,赤县演龙宫之教。像运之兴,斯为盛矣。法师妙穷梵学,式赞深经,览文如已,转音犹响。敬顺圣旨,不加文饰。方言不通,梵语无译,务存陶冶,取正典谟,推而考之,恐乖实矣。

十九年春正月,到达京城,在洛阳拜见皇帝。他恭敬地接受诏令,诏令让他翻译佛典,于是招集学者,共同完成这一大业。由于佛法之云的庇荫,智慧之日重放光明,长安流传鹫山的教化,中国演说龙宫的佛法。佛教的兴盛,这时达到顶峰。法师精通佛学,辨明深奥的经典,刚看过典籍,其转读之音马上浮现出来,敬顺圣人的旨意,不加以文饰。有些方言不相通,在梵文中没有对应关系的词汇,必经过一番推敲,依典籍加以判断,推测考证,唯恐乖误失实。

注释 1黄图:记载秦汉长安地理状况与人文景象者,魏晋以来有部专书名曰《三辅黄图》。后因以黄图代指长安都城与皇宫。

有搢绅先生动色相趋1,俨然而进曰:“夫印度之为国也,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书称天书,语为天语,文辞婉密,音韵循环,或一言贯多义,或一义综多言,声有抑扬,调裁清浊。梵文深致,译寄明人,经旨冲玄,义资盛德。若其裁以笔削,调以宫商,实所未安,诚非谠论。传经深旨,务从易晓,苟不违本,斯则为善。文过则艳,质甚则野。谠而不文,辩而不质,则可无大过矣,始可与言译也。李老曰2:‘美言者则不信,信言者则不美。’韩子曰:‘理正者直其言,言饰者昧其理。’是知垂训范物,义本玄同,庶祛蒙滞,将存利喜。违本从文,所害滋甚。率由旧章,法王之至诫也。”缁素佥曰3:“俞乎,斯言谠矣!昔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4,孔门文学,尝不能赞一辞焉。法师之译经,亦犹是也,非如童寿逍遥之集文5,任生、肇、融、睿之笔削6。况乎园方为圆之世7,斫雕从朴之时,其可增损圣旨,绮藻经文者欤?”

有一位官员动情地前来,矜持庄重地说:“印度这个国家,是圣人降临、贤哲诞生的地方。书称为天书,语言称为天语,文辞婉转严密,音韵循环往复,有时一字包含多层意思,有时一个意思错综了好多字,发声有高低抑扬,语调有清浊洪细。梵文深远有理致,翻译依靠贤明之人,经典旨意高远玄妙,阐发义理仰仗盛德之士。如果加以删削,配以高低声调,实在不妥当,不是完善的议论。传达出经典中深奥的意旨,要致力于简易通俗。如能不违背原义,就是完美的。文饰过了头就会艳丽浮华,质朴过了度就会粗俗浅陋。只有文义正确而不华丽,意思清楚而不粗俗,才可没有大的失误,这样才开始谈得上翻译。老子说:‘华丽的言辞不可信,信实的话不华丽。’韩非子说:‘道理纯正的言辞就直率,对言辞加以修饰的道理就隐晦。’从而可知圣贤留下训诫以规范事物,义理本是相同的,去掉含混不清之处,才能使众人受益喜爱。违背本义而专事辞藻,危害是很大的。一切遵循本来的旨意,这是法王的最高告诫。”僧俗之众都说:“是啊,这话是对的。从前孔子在位时听取诉讼,言辞很多与人相同,不是独有的。但到修撰《春秋》时,该记载就记载,该删去就删去,子游、子夏等人,在孔门中以文学见长,都不能改动一个字。法师翻译佛经,也是如此,不像童寿在逍遥园集中人力译经,任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笔削。何况是在当今将方木削圆之世,弃除雕饰返归淳朴之时,怎么能擅自增删圣人意旨,只为使经文绮丽华美呢?”

注释 1搢(jìn)绅:古代称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2李老: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见《老子》第八十一章。3缁素:僧徒衣缁,故称缁徒、缁流。素,指俗众。4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5童寿:是北朝时著名僧人鸠摩罗什之名的意译。后秦弘治三年(401),后秦君主姚兴将他迎至长安,在逍遥园集其弟子八百人翻译佛经。6生、肇、融、睿:指鸠摩罗什四个著名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7园方为圆:削方木为园。园,通“刓”,语出《楚辞·九章》:“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辩机远承轻举之胤,少怀高蹈之节,年方志学1,抽簪革服2,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虽遇匠石,朽木难雕,幸入法流,脂膏不润。徒饱食而终日,诚面墙而卒岁3。幸借时来,属斯嘉会。负燕雀之资,厕鹓鸿之末4。爰命庸才,撰斯方志。学非博古,文无丽藻,磨钝励朽,力疲曳蹇。恭承志记,伦次其文,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浅智褊能,多所阙漏;或有盈辞,尚无刊落。昔司马子长,良史之才也,序《太史公书》,仍父子继业,或名而不字,或县而不郡。故曰一人之精,思繁文重,盖不暇也。其况下愚之智,而能详备哉?若其风土习俗之差,封疆物产之记,性智区品,炎凉节候,则备写优薄,审存根实。至于胡戎姓氏,颇称其国。印度风化,清浊群分,略书梗概,备如前序。宾仪、嘉礼、户口、胜兵、染衣之士,非所详记。然佛以神通接物,灵化垂训,故曰神道洞玄,则理绝人区,灵化幽显,则事出天外。是以诸佛降祥之域,先圣流美之墟,略举遗灵,粗申记注。境路盘纡,疆埸回互,行次即书,不存编比。故诸印度无分境壤,散书国末,略指封域。书行者,亲游践也;举至者,传闻记也。或直书其事,或曲畅其文。优而柔之,推而述之,务从实录,进诚皇极。二十年秋七月,绝笔杀青。文成油素5,尘黩圣鉴,讵称天规?然则冒远穷遐,实资朝化;怀奇纂异,诚赖皇灵。逐日八荒,匪专夸父之力6;凿空千里,徒闻博望之功?鹫山徙于中州,鹿苑掩于外囿,想千载如目击,览万里若躬游,夐古之所不闻,前载之所未记。至德焘覆,殊俗来王,淳风遐扇,幽荒无外。庶斯地志,补阙《山经》7,颁左史之书事8,备职方之遍举9

辩机的先辈是得道仙人,从年幼时就怀有避世的志向,年龄刚到十五岁,便削发出家,换上僧服,成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的弟子。虽然遇到了巨匠,我却如朽木一般难以雕琢,有幸进入佛门,却如同在脂膏中而不能自润。徒然饱食终日,如面墙而立虚度光阴。很幸运地是时机到来,遇上了译场嘉会,凭借燕雀般的小本领,追随在鹓、鸿鹄之后。圣上命我这样的庸才,撰述这部方志。学识不能博古通今,文笔没有华丽辞藻,如同钝刀雕朽木,精力疲乏如拖着拐杖的瘸子。恭敬地依照志记,编排次第,尚书供给纸笔而撰述抄录。因智能浅薄,遗漏的地方很多;有些多余的文辞,还没有删去。以前的司马迁,是位优秀的史学家,撰写《太史公书》,是父子相继成文,有的称名而无表字,有的记县名而不载郡名。所以说凭一个人的精力,思虑繁复而文章篇幅又很大,大概就无暇顾及细微之处了。何况是像我这样下等智力的人,如何能详尽周备呢?关于风土习俗的差别,疆域物产的记载,性格才智的区分,寒暑节令的变迁,都详细地描述优劣,核查实情。至于胡人、戎人的姓氏,多称所在国度。印度的风俗教化,有清浊的分别,只是略微记下梗概,一如前面的序文所说。而宾仪、嘉礼、户口、兵力、僧徒人数,不在详细记载之列。佛陀以广大神通待人接物,显示灵验后垂示训诫,所以说神道深邃玄妙,佛理高于世俗之法,灵验时隐时现,事情出自天外。因此诸佛显示祥瑞的地域,先代圣人留下美名的胜迹,都略举遗迹,粗略记录。疆域道路曲折起伏,国界互相交叉,行程所至就记下来,不再一一编排。所以五印度之地不做疆域划分,散记于各国之末,大略指出它的区域。凡是书写为“行”的,是亲身游历过的;书写为“至”的,则是根据传闻记载。有的直接叙述史事,有的委婉曲折地表达。经过剪裁加工,推究后予以撰述,务必依据实录,把可靠的材料献给皇上。二十年秋七月,全书完稿。抄写在白绢上,以凡俗之作供圣主明鉴,怎敢说符合圣主旨意?然而冒险远至穷乡僻壤,实是依赖朝廷的教化;心怀好奇而编纂异事,确是仰仗皇上威灵。追逐太阳到八荒之地,不是专门夸饰夸父的力量;开通西域至千里以外,岂止是博望侯张骞一人的功劳?把鹫峰山迁徙到中原,将鹿野苑作为唐皇室的外苑,遥想千年之上如亲眼所见,浏览万里之外如亲身游历。这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前代典籍也未加记载的。至高的德行遍布天下,不同风俗的国家前来称臣,淳朴的风尚吹拂大地,辽远荒芜的地区没有例外。也许这样一部地方志,可以补充《山海经》的缺略,供左史用为记事的材料,备职方氏主四方职贡。

注释 1志学: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抽簪:抽去簪子,剪下头发。革服:换上僧衣。3面墙:比喻不学,如面向墙而一无所见。4鹓(yuān)鸿:鹓和鸿鹄,都是凤凰一类的鸟。5油素:光滑的白绢。多用于书画。6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首见《山海经》。7《山经》:即《山海经》。书中记载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往往参杂怪异,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材料甚多。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今本十八篇。8左史:官名。周代史官分为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9职方:官名。《周礼·夏官》有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