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王城西北二百余里,至大雪山。山顶有池,请雨祈晴,随求果愿。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每至中食1,以神通力,并坐绳床2,凌虚而往。侍者沙弥密于绳床之下攀缘潜隐3,而阿罗汉时至便往,至龙宫乃见沙弥,龙王因请留食。龙王以天甘露饭阿罗汉,以人间味而馔沙弥。阿罗汉饭食已讫,便为龙王说诸法要。沙弥如常为师涤器,器有余粒,骇其香味,即起恶愿,恨师忿龙:“愿诸福力,于今悉现,断此龙命,我自为王。”沙弥发是愿时,龙王已觉头痛矣。罗汉说法诲谕,龙王谢咎责躬。沙弥怀忿,未从诲谢。既还伽蓝,至诚发愿,福力所致,是夜命终,为大龙王,威猛奋发。遂来入池,杀龙王,居龙宫,有其部属,总其统命。以宿愿故,兴暴风雨,摧拔树林,欲坏伽蓝。时迦腻色迦王怪而发问,其阿罗汉具以白王。王即为龙于雪山下立僧伽蓝,建窣堵波,高百余尺。龙怀宿忿,遂发风雨。王以弘济为心,龙乘瞋毒作暴4,僧伽蓝、窣堵波六坏七成。迦腻色迦王耻功不成,欲填龙池,毁其居室,即兴兵众,至雪山下。
从都城向西北行走两百多里,到达大雪山。山顶上有个水池,向它请求下雨和祈祷天晴,可以随要求而实现心愿。听老年人讲:从前健驮逻国有位阿罗汉,经常受到这个池子里龙王的供奉,每到斋日午饭之前,他凭着神通的力量坐在胡床上,从空中前往。有一次,侍奉他的沙弥偷偷地躲在胡床下,攀附着边缘隐藏起来,而阿罗汉到了时间就前往,到了龙宫才发现沙弥,龙王于是邀请他留下来吃饭。龙王用天上的甘露款待阿罗汉,用人间的菜肴招待沙弥。阿罗汉吃完饭后,就为龙王讲说佛学要旨。沙弥如平常一样为师父洗涤食具,食具上有吃剩的饭粒,沙弥惊讶饭粒的香味,就起了恶毒的念头,怨恨师父,气愤龙王:“希冀各种福力,在现在显现,断送这个龙王的性命,由我自己来为王。”沙弥发这个愿时,龙王已经感到了头痛。阿罗汉说法教诲龙王,龙王谢罪自责。沙弥心怀不满,不听从阿罗汉的教诲和龙王的道歉。回到寺院后,沙弥诚心发誓愿,由福力的作用,沙弥当夜死去,变为大龙王,威严凶猛。于是来到龙池,杀死龙王,住在龙宫,占有龙王的部属,总掌一切号令。因先前发愿的缘故,掀起狂风暴雨,吹倒、拔起树木,想要毁坏寺院。当时迦腻色迦王感到奇怪而发问,阿罗汉就把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国王。国王为龙在雪山下建造寺院,修建佛塔,高一百多尺。龙心怀往日怨恨,就又兴起风雨。国王旨在普济世人,龙则出于瞋毒之念而作恶,寺院、佛塔被毁六次,第七次才建成。迦腻色迦王以大功不成为耻,想要填平龙池,毁掉龙宫居室,就调动兵马,来到雪山下。
注释 1中食:斋食的异称。在日中而食(过午不得食),故称中食。2绳床:即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3沙弥:佛教谓男子出家初受十戒者为沙弥。女性为沙弥尼。4瞋毒:又作瞋恚,是三毒之一,另二毒为贪毒、痴毒,此毒最恶。
时彼龙王深怀震惧,变作老婆罗门1,叩王象而谏曰:“大王宿植善本,多种胜因,得为人王,无思不服。今日何故与龙交争?夫龙者畜也,卑下恶类,然有大威,不可力竞。乘云驭风,蹈虚履水,非人力所制,岂王心所怒哉?王今举国兴兵,与一龙斗,胜则王无服远之威,败则王有非敌之耻。为王计者,宜可归兵。”迦腻色迦王未之从也。龙即还池,声震雷动,暴风拔木,沙石如雨,云雾晦冥,军马惊骇。王乃归命三宝,请求加护,曰:“宿殖多福,得为人王,威慑强敌,统赡部洲,今为龙畜所屈,诚乃我之薄福也。愿诸福力,于今现前。”即于两肩起大烟焰,龙退风静,雾卷云开。王令军众人担一石,用填龙池。龙王还作婆罗门,重请王曰:“我是彼池龙王,惧威归命。惟王悲愍,赦其前过。王以含育,覆焘生灵2,如何于我独加恶害?王若杀我,我之与王俱堕恶道,王有断命之罪,我怀怨仇之心。业报皎然3,善恶明矣。”王遂与龙明设要契,后更有犯,必不相赦。龙曰:“我以恶业,受身为龙,龙性猛恶,不能自持,瞋心或起,当忘所制。王今更立伽蓝,不敢摧毁。每遣一人候望山岭,黑云若起,急击犍椎,我闻其声,恶心当息。”其王于是更修伽蓝,建窣堵波,候望云气,于今不绝。
这时那个龙王深感恐惧,变成一个老年婆罗门,勒住国王骑乘的象而规劝说:“大王前世广植善根,多种胜因,得以成为人王,没有人敢不服从。今日为什么要同龙争斗呢?龙不过是个畜牲,属卑下低劣之类,不过有很大威力,不可同它拼力相竞。它乘云驭风,浮空踏水,不是人力所可制伏的,大王心中何必对它发怒呢?大王现在调动全国兵马,和龙一决雌雄,获胜了大王没有降伏远方的声威,失败了大王却有不能取胜的耻辱。为大王考虑,可以罢兵返回。”迦腻色迦王没有听从,龙王当即返回龙池,电闪雷鸣,暴风拔起树木,沙石如雨般地落下,云雾密布,天昏地暗,军马因之惊恐不安。国王于是命令属下归心三宝,请求加以护佑,说:“前世广植福德,得以成为人王,威风慑服强大的敌人,统领赡部洲,现在为龙这一畜牲所屈服,实在是由于我的福德尚浅。我希望各种福力,立即显现于眼前。”他的两肩马上腾起大火焰,龙王退走,风停下来,云开雾散。国王命令军队每人搬一块石头,去填平龙池。龙王又变作婆罗门,重新请求国王说:“我是那个池的龙王,畏惧大王的威力而归附。望大王慈悲怜悯,赦免我从前的罪过。大王以化育众生之心,庇护天下生灵,为什么对我独加杀害呢?大王如果杀了我,我和大王都堕入了恶道,大王有杀人性命的罪过,我有怀恨记仇的心理。因果报应毫厘不爽,善恶是非是清晰分明的。”国王于是和龙王当众立下约定,以后再有相犯,一定不予以赦免。龙王说:“我因前世罪孽,转世为龙,龙的禀性凶猛恶劣,不能自己约束自己,有时瞋恶之念一产生,会忘记克制。大王现在再建立寺院,不敢摧毁。请大王派一人在山岭观望,黑云如果升起,急忙敲击犍槌,我听到它的声音,瞋恶的心就会平息。”国王于是再修寺院,建造佛塔,派人观望云气,至今仍不间断。
闻诸先志曰:窣堵波中有如来骨肉舍利,可一升余,神变之事,难以详述。一时中窣堵波内忽有烟起,少间便出猛焰,时人谓窣堵波已从火烬。瞻仰良久,火灭烟消,乃见舍利如白珠幡,循环表柱,宛转而上,升高云际,萦旋而下。
听老年人讲:佛塔中有如来佛的骨肉舍利,大约一升多,舍利神妙变化的事情,难以详尽叙述。有时,佛塔中突然有烟升起,短时之间就窜出猛烈的火焰,其时人们以为佛塔已在火中化为灰烬。仰望许久之后,烈火熄灭,浓烟消散,只见舍利如白珠般的旗帜,环绕着表柱,宛转地上升,升高到云端,又缓缓地盘旋而下。
注释 1婆罗门:印度古代四大种姓中的最高等级,专司祭祀。2覆焘:指恩惠普照生灵。3业报:又称果报,佛教谓由过去的善恶业因,招来现在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