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罗娑洛山及龙泉

六、比罗娑洛山及龙泉

城西南有比罗娑洛山。唐言象坚。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坚也。昔如来在世,象坚神奉请世尊及千二百大阿罗汉1。山颠有大磐石,如来即之,受神供养。其后无忧王即磐石上起窣堵波2,高百余尺,今人谓之象坚窣堵波也。亦云中有如来舍利,可一升余。

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种根,今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蓝,名鞞铎佉。唐言嚼杨枝也。

自此东行六百余里,山谷接连,峰岸峭峻,越黑岭,入北印度境,至滥波国。北印度境。

都城的西南有比罗娑洛山(唐朝称为象坚山)。这座山的山神显现出象的形貌,所以称象坚神。从前如来在世时,象坚神恳请如来和一千二百大阿罗汉前来。山顶上有块大磐石,如来坐在上面,受山神的供奉。其后无忧王在磐石上建造佛塔,高一百多尺,现在人们称之为象坚佛塔。也有人说佛塔中有如来舍利,约有一升多。

象坚佛塔北边山岩下有一处龙泉,那是如来接受山神饭食后,和阿罗汉漱口嚼杨枝的地方,当时随手插杨枝入土,现在成为一片茂林。后人在这里建立寺院,取名为鞞铎佉。(唐朝语言称为嚼杨枝。)

从这里向东行走六百多里,山谷连接,悬崖峭壁,翻过黑岭之后,便进入北印度境内,到达滥波国。(在北印度境内。)

注释 1世尊:是释迦牟尼的尊号。2无忧王:是阿育王的意译。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2年。在位期间,除印度半岛南端外,几乎统一印度全境。起初信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曾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人向国外传教。佛教传播于国外,多赖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