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制2
原文
若夫玉毫流照3,甘露洒于大千4;金镜扬辉5,薰风被于有截6。故知示现三界7,粤称天下之尊;光宅四表,式标域中之大。是以慧日沦影8,像化之迹东归9;帝猷宏阐,《大章》之步西极10。
译文
佛陀的光芒照临四方,佛法的甘露洒满大千世界;华夏明镜光耀天下,和煦的道德之风广及海外。佛法展示于三界,堪称天下的至尊;华夏圣德普照周边,堪称宇内的巨人。所以佛陀圆寂,而佛像及其教化东归华夏;帝王的大道广为传扬,华夏的声威远播西方极远之地。
注释 1序二:原本无此序,而宋、元、明各《藏》本等皆有之。此据金陵本录文。2于志宁:唐代官吏、学者。字仲谧,京兆高陵(治今陕西高陵西南)人。以大族,隋末为冠氏县长。唐高祖李渊入关,志宁归附,屡迁至文学馆学士。贞观三年(629),为中书侍郎。后又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高宗时,进封燕国公,监修国史。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前后预撰格式律令、《五经义疏》及修礼、修史等,有集二十卷。3玉毫:眉间的白毫,为佛相的象征,也作为佛的别称。4甘露:佛教对教义的比喻。大千:即大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传说中对广大无极世界的名称。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总称三千大千世界。5金镜:金色的镜子,意为明镜,比喻明道。6薰风:和风,比喻德政。有截:语出《诗经·商颂·长发》“海外有截”,因指代“海外”。7三界:佛教把生死流转的人世间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居住处;色界已脱离食、淫二欲,但仍享受着殊妙精美的有形物质;无色界是无形色众生居住之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世界。佛教认为三界是“迷界”,只有设法解脱出来,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8慧日:佛的智慧有无量光辉,无远不照,有如日光。9像化:佛教立像以设教,故称像化。10《大章》:传说中尧时音乐名称。
有慈恩道场三藏法师,讳玄奘,俗姓陈氏,其先颍川人也。帝轩提象,控华渚而开源;大舜宾门,基历山而耸构。1三恪照于姬载2,六奇光于汉祀3。书奏而承朗月4,游道而聚德星5。纵壑骈鳞,培风齐翼。世济之美,郁为景胄6。
慈恩道场的三藏法师,法名玄奘,俗姓陈氏,他的先辈是颍川人。黄帝轩辕氏时上天垂象,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从而开陈姓之端;大舜开四方之门亲迎诸侯,在历山躬耕时已奠定根基。陈国与蓟、祝为三恪,显耀于周朝;陈平六出奇计,显名于汉代。陈宠父子屡上奏疏,犹如明月继白昼;陈寔与子侄访贤问道,而有瑞星聚于天际。陈氏如巨鳞齐游大壑,大鹏乘风比翼。历代相传的美德,形成陈氏高贵的门第。
注释 1“帝轩”二句:帝轩,即黄帝。提象,上天垂象。二句之意在把玄奘先世同黄帝联系起来。“大舜”二句:大舜宾门,即舜在四门宾迎入朝的诸侯。历山,山名,传说中舜的躬耕之地,其方位则说法不一。2三恪:古代新的统治王朝为笼络人心,往往封前代三个王朝的子孙为王侯,称为三恪。据《礼记·乐记》,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3六奇:指汉初陈平曾六出奇计以安社稷。4“书奏”句:本句指东汉陈宠、陈忠父子之事。陈氏世典律法,屡次上书言事,名重一时。5“游道”句:本句指东汉末陈寔与其子侄之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6景胄:大族。
法师籍庆诞生,含和降德,结根深而
茂1,导源浚而灵长。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2,兰薰桂馥。洎乎成立,艺殚坟素。九皋载响3,五府交辟。以夫早悟真假,夙昭慈慧,镜真筌而延伫,顾生涯而永息。而朱绂紫缨,诚有界之徽网;4宝车丹枕,实出世之津途。由是摈落尘滓,言归闲旷。令兄长捷法师5,释门之栋干者也。擅龙象于身世6,挺鹙鹭于当年7。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业光上首,擢秀檀林8;德契中庸,腾芬兰室9。抗策平道,包九部而吞梦;鼓枻玄津,俯四韦而小鲁。10自兹遍游谈肆,载移凉燠,功既成矣,能亦毕矣。
法师凭借先世吉庆而降生,天含和气,降下德星,根基深厚,枝叶繁茂,导源深远而家运绵长。幼小之时,仪容如朝霞明月;童年时期,已如兰桂飘香。到长大成人,遍读古代典籍。名闻天下,官府争相辟召。然而法师早已认识真假之义,自始已以慈悲为怀,面对佛教真理而眷恋不已,感慨人生短促而长吟叹息。故而认为高官厚禄,是世俗人间的罗网;佛法典籍,是出世的桥梁道路。因此他抛弃世俗之念,专意佛学。他的兄长长捷法师,是佛门中的栋梁之才。修持如龙象般勇猛进取,智慧出众似当年的鹙鹭子。朝野钦佩他的风度情操,内外仰慕他的声容神采。既而兄弟二人情深友爱,和睦深合天伦之道。玄奘法师殷勤侍奉兄长,多方请益,一分的光阴也不虚掷。从而学业光耀称首座,在寺院中出类拔萃;德性契合于中道要义,声誉传布于僧徒之中。高论平等法,包罗九部分类,有气吞云梦之势;沉潜典籍,俯视《吠陀》四经,如登东山而小鲁。从此遍历讲坛,几载寒暑,功德既成,学业也完备了。
注释 1
(ruì):草初生的样子。2聚沙之年:典出《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比喻童年。3九皋载响: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比喻玄奘名闻四方。4“而朱”二句:朱绂紫缨,赤色的系印丝绳与紫色的系冠之带,比喻官高位显。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5长捷法师:玄奘第二兄,俗名陈素,早年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事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6龙象: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为龙象。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以龙象为喻。佛教中又取以为佛僧敬称。7鹙鹭:即鹙鹭子,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8檀林:旃檀之林的省称,用以尊称寺院。9中庸:指佛教的中道观,是远离两个事物的对立状态,不落于空与有两个极端的理论。兰室:佛寺的异称。10“抗策”二句:平道,指佛教的平等法,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九部,即佛教的九部经,十二部经中除去《授记》《无问自说》《方广》三部外,是小乘佛教的九部经。大乘佛教的九部经与之有别。吞梦,气吞云梦,喻指玄奘学殖广大。“鼓枻”二句:鼓枻,摇动船桨;玄津,玄妙的渡口;鼓枻玄津喻指玄奘沉潜于佛教典籍中。四韦,即四《吠陀》,所谓《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小鲁,语出《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喻指玄奘博通佛经后,婆罗门教的经典就不显得尊贵了。
至于泰初日月1,独耀灵台2;子云鞶帨3,发挥神府。于是金文暂启,伫秋驾而云趋;玉柄才
,披雾市而波属。4若会斫轮之旨,犹知拜瑟之微。5以泻瓶之多闻6,泛虚舟而独远。乃于
辕之地,先摧
腹之夸;井络之乡,遽表浮杯之异。7远迩宗挹,为之语曰:“昔闻荀氏八龙8,今见陈门双骥。”汝、颍多奇士,诚哉此言。
他如夏侯泰初那样日月入怀,独照内心;如扬子云那样披沙拣金,发人神思。于是经义顿时明晰,等待四方僧徒如云相趋;玉柄刚一挥动,便拨开迷雾如波相属。至于领会斫轮的意旨,尚知琴瑟的奥妙。他博闻强识,如瓶泻水一般,驾着轻舟独自远游。于是先在
辕之地,击败自夸腹藏一切智慧的狂徒;后在蜀中,突然向兄长表达云游访学的意愿。远近之人仰慕推崇,称赞说“:从前听说过荀氏八龙,今日又见到陈门双骥。”汝、颍之间多出奇人异士,这话真是千真万确。
注释 1泰初日月:泰初,曹魏人夏侯玄的表字,时人曾称他“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见《世说新语·容止篇》。2灵台:语出《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指心。3子云:东汉学者扬雄的表字。鞶帨:大带与佩巾。扬雄《法言·寡见》:“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意在批评为文烦碎。4“玉柄”二句:玉柄,魏晋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柄。
,后作“挥”。雾市,比喻迷茫不知所从。5“若会”二句:斫轮,语出《庄子·天道篇》,喻指熟能生巧,技艺精湛。拜瑟,出处不详,待考。6“以泻”句: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以多闻著名,佛称其“持我所说十二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瓶水”。(见《大般涅槃经》)此喻玄奘的博闻强识。7“乃于”二句:
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腹之夸,
是用铜铁炼成的薄片,传说骄慢外道萨遮祇尼犍子自夸腹中容纳一切智慧,恐其破裂,遂以铜
护腹。“井络”二句:井络之乡,指蜀地,井络为星名。浮杯,刘宋时有僧人杯度,常以木杯渡水,后因之称僧人云游为“浮杯”。8荀氏八龙:东汉时荀淑有子八人,皆显名于世,时人称之为“八龙”。
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籍。名流先达,部执交驰,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1永言于此,良用怃然。或恐传译踳驳,未能筌究,欲穷香象之文2,将罄龙宫之目。以绝伦之德,属会昌之期,杖锡拂衣,第如遐境。于是背玄灞而延望3,指葱山而矫迹。川陆绵长,备尝艰险。陋博望之非远,嗤法显之为局4。游践之处,毕究方言,镌求幽赜,妙穷津会。于是词发雌黄5,飞英天竺;文传贝叶6,聿归振旦7。
法师从幼年到成年,潜心钻研佛教经典。名家与前辈,各执己见而纷争,追求细节忘记根本,拾取花朵丢弃果实,于是有了南北不同的学派,是非纠缠不休。每念及此,法师深为感叹。担心翻译错谬杂乱,不能洞悉原意,想要穷究佛经原文,遍得龙宫真经。以无与伦比的德行,遇上国家昌盛之时,手持锡杖束装前行,奔往遥远的地方。于是离开灞水,眺望圣地,向着葱岭而启程。水陆道路阻远,受尽了艰难困苦。鄙视博望侯张骞行路不远,小瞧法显游历区域有限。游历经过的地方,都详尽研究当地语言,探求幽深的学问,微妙地穷尽精髓之处。于是纠正前人谬误,美名传扬于天竺;以贝叶书写经文,顺利回归中国。
注释 1“遂有”二句:指玄奘西行前中国佛教的南北差异。北方为地论宗学派,南方为摄论宗学派。2香象之文:佛典的通称。3玄灞:指灞水,即今陕西渭水支流灞河。4法显:东晋名僧。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幼年出家,以经律多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隆安三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抵达北、中天竺,得《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等,又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随之译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5雌黄:矿物名,可作颜料。古人以黄纸写字,有误,则以雌黄涂之,因称改易文字为雌黄。此处指对前人之书的批评。6贝叶:贝多树叶的简称。这种树叶可抄佛经,因喻指佛经。7振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太宗文皇帝金轮纂御,宝位居尊。载伫风徽,召见青蒲之上1;乃眷通识,前膝黄屋之间2。手诏绸缪,中使继路。俯摛睿思,乃制《三藏圣教序》,凡七百八十言。今上昔在春闱3,裁《述圣记》,凡五百七十九言。启玄妙之津,尽揄扬之旨。盖非道映鸡林4,誉光鹫岳,岂能缅降神藻,以旌时秀?
太宗文皇帝犹如金轮圣王继位,为天下之至尊。向来具有礼贤下士的风度,召见玄奘到宫廷内殿;眷顾通达有识之人,约谈在乘舆之间。亲手下诏,情意深长,内使来往于行路。抒发睿智之思,于是写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字。当今皇上从前在春宫为太子时,撰写《述圣记》,共五百七十九字。揭示佛法的真谛,畅发宣扬的旨意。若不是玄奘法师德行辉映鸡林精舍,声誉光耀鹫峰,哪能使皇帝尽降神奇的词藻,来表彰这位当今秀异之士?
奉诏翻译梵本,凡六百五十七部。具览遐方异俗,绝壤殊风,土著之宜,人伦之序,正朔所暨5,声教所覃,著《大唐西域记》,勒成一十二卷。编录典奥,综核明审,立言不朽,其在兹焉。
法师奉诏翻译梵文经典,共六百五十七部。遍览远方不同的习俗,边远地区不同的风尚,土地所宜生产的物品,人伦的次第,地域上国家政权所及之处,声威所达之境,著《大唐西域记》,编为一十二卷。所编内容典雅深邃,全面考察而详明精审,立言的不朽,就在这里了。
注释 1青蒲:青色的蒲团,为皇宫内的装饰之物。2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故名。3今上:指唐高宗。春闱:太子宫。4鸡林:即鸡林精舍,在中印度摩揭陁国波吒厘子城附近。参见本书卷八。5正朔所暨:国家政权所辖之地。正朔,正为一年之始,朔为一月之始。接受某一政权所颁正朔,意味着接受其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