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

8.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

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1。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工人之妙,穷丹青之饰。至于佛像,铸以金银,凡厥庄严,厕以珍宝。诸窣堵波高广妙饰,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僧徒减千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律仪清肃,戒行贞明。

菩提树北门外的摩诃菩提寺院,是从前僧伽罗国王所建造的。庭宇有六个院落,楼阁三层,四周围墙高三四丈,工匠用尽技艺,绘画精妙绝伦。至于佛像,用金银铸成,显示庄严之处,镶嵌着珍宝。各佛塔中都精心装饰,里面有如来舍利。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内外透明。肉舍利如同大真珠,呈红色和淡青色。每年到如来大神变月的满月之日,舍利便被拿出来给人们观看。(就是印度历的十二月三十日,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五日。)这时,或者舍利放射光芒,或者天上落下花朵。僧徒不足一千人,都研习大乘佛教上座部法,教规严肃,戒行端正。

注释 1僧伽罗:国名,即执师子国,详见本书卷十一。

昔者,南海僧伽罗国,其王淳信佛法,发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圣迹,远游印度,寓诸伽蓝,咸轻边鄙。于是返迹本国,王躬远迎,沙门悲耿,似若不能言。王曰:“将何所负,若此殷忧?”沙门曰:“凭恃国威,游方问道,羁旅异域,载罹寒暑,动遭凌辱,语见讥诮。负斯忧耻,讵得欢心?”王曰:“若是者何谓也?”曰:“诚愿大王福田为意,于诸印度建立伽蓝,既旌圣迹,又擅高名,福资先王,恩及后嗣。”曰:“斯事甚美,闻之何晚?”于是以国中重宝献印度王。王既纳贡,义存怀远,谓使臣曰:“我今将何持报来命?”使臣曰:“僧伽罗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大王威德远振,惠泽遐被。下土沙门,钦风慕化,敢游上国,展敬圣迹,寓诸伽蓝,莫之见馆,艰辛已极,蒙耻而归。窃图远谋,贻范来叶,于诸印度建一伽蓝,使客游乞士,息肩有所,两国交欢,行人无替。”王曰:“如来潜化,遗风斯在,圣迹之所,任取一焉。”使者奉辞报命,群臣拜贺,遂乃集诸沙门,评议建立。沙门曰:“菩提树者,去来诸佛咸此证圣,考之异议,无出此谋。”于是舍国珍宝,建此伽蓝,以其国僧而修供养,乃刻铜为记曰:“夫周给无私,诸佛至教;惠济有缘,先圣明训。今我小子,丕承王业,式建伽蓝,用旌圣迹,福资祖考,惠被黎元。唯我国僧而得自在,及有国人亦同僧例。传之后嗣,永永无穷。”故此伽蓝多执师子国僧也。

从前,南海中有僧伽罗国,国王笃信佛法,出自天性。他有位族弟出家,思念佛陀圣迹,远游到印度,寄居在各寺院,人家都轻视他来自边远地带。于是他返回本国,国王亲自出郊远迎,沙门悲伤哽咽,好像说不出话来。国王说:“有什么委屈,以至于如此忧伤?”沙门说:“我依仗国家威名,云游四方访求真理,寄居异国,经历了寒暑之苦,动辄遭受凌辱,言语被讥讽。受到这种耻辱,哪能有快乐的心情呢?”国王说:“情况如此,该怎么办呢?”沙王说:“真心希望大王以广积福德为意,在五印度建立寺院,既旌表圣迹,又获取好名声。使先代君王得福,恩泽及于后代。”国王说:“这事太好了,怎么听到得这么晚?”于是把国库中珍贵的宝物献给印度王。印度王接受贡品后,为安抚远方之人,问使者说:“我现在该以什么来答谢贵国呢?”使者说:“僧伽罗王谨向印度大吉祥王叩首,大王威名恩德传布远方,福泽遍及天下。敝国的沙门,仰慕风化,游历上国,朝拜圣迹,寄居在寺院中,但没有人敢留宿,艰难至极,蒙受耻辱而归。我私下作长远打算,为子孙树立榜样,想在印度建一所寺院,使远游的沙门有个歇脚的地方,这样可使两国友好相处,使者不断。”印度王说:“如来教诲潜移默化,遗风犹存,在有圣迹的地方,可任取一处建寺。”使者得到答复后回国复命,群臣朝拜庆贺,于是集合沙门,讨论建寺之处。沙门说:“菩提树,是过去与将来诸佛证得圣果的地方。比较各种意见,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于是花费国家珍宝,建立这所寺院,以本国的僧人去恭敬地供养,并在铜板上刻铭文说:“周济施舍无私心,是诸佛的最高教导;惠助有缘之人,是先代圣人的明确训示。现在我这卑微之人,继承先王大业,建造寺院,旌表圣人遗迹,使祖先得福,恩惠施及于民众。凡属我国僧人,皆可自由出入,其他国人,也同僧侣之例。这一制度要传到子孙后代,永世无穷尽。”所以这所寺院里,大多是执师子国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