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文字

八、文字

详其文字,梵天所制1,原始垂则,四十七言2。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邻境异国,习谬成训,竞趋浇俗,莫守淳风。

至于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荼3,唐言青藏。善恶具举,灾祥备著。

细究印度的文字,是大梵天王所创造,最初制定下规则,是四十七字母。字母依据事物而组合,随着事物变化辗转运用,流变中枝派渐生,使用地域更广。各地由于居民不同,文字微有变化,但大体而言,没有离开本源。而中印度语言特别纯正,语调协和雅顺,与天神语音相同,气韵清明洪亮,是人们的典范。相邻地区及各国,对谬误习以为常,竞相趋向于浇薄庸俗,不遵循淳朴的风尚。

至于记言记事,各有主管部门负责。史书文告,总称为尼罗蔽荼,(唐朝语言称为青藏。)善行恶事全都记录,灾祸祯祥亦均著录。

注释 1梵天:即大梵天王,或称梵王。初为婆罗门教的创造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中三大神。佛教兴起,设想一切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大梵天是第二色界诸天的第三天,其王称大梵天王。2四十七言:梵文所用四十七字母,其中元音十四个、辅音三十三个。3尼罗蔽荼:是印度古代史书与官方文书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