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色羯逻伐底城及诸遗迹1
迦腻色迦王伽蓝东北行五十余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逻伐底城,周十四五里。居人殷盛,闾阎洞连。城西门外有一天祠,天像威严,灵异相继。
城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即过去四佛说法之处。古先圣贤自中印度降神导物,斯地实多,即伐苏蜜呾罗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论师于此制《众事分阿毗达磨论》2。
城北四五里有故伽蓝,庭宇荒凉,僧徒寡少,然皆遵习小乘法教。即达磨呾逻多唐言法救。旧曰达磨多罗,讹也。论师于此制《杂阿毗达磨论》3。
从迦腻色迦王寺院向东北行走五十多里,渡过大河,到达布色羯逻伐底城,该城方圆十四五里。居民稠密,街巷相连。城西门外有一座天祠,天神塑像威严,常常显现灵异。
城东有一座佛塔,是无忧王所建造的,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古代圣贤从中印度前来引导众人,到这个地方的确实很多,伐苏蜜呾罗(唐朝语言称世友,旧称和须蜜多,是错误的。)论师写作《众事分阿毗达磨论》,就在这里。
城北四五里处,有一所旧寺院,庭院荒凉,僧徒很少,然而都遵奉、研习小乘法教。达磨呾逻多(唐朝语言称法救。旧称达磨多罗,是错误的。)论师写作《杂阿毗达磨论》,是在这里。
伽蓝侧有窣堵波,高数百尺,无忧王之所建也,雕木文石,颇异人工。是释迦佛昔为国王,修菩萨行,从众生欲,惠施不倦,丧身若遗,于此国土千生为王,即斯胜地千生舍眼4。
舍眼东不远有二石窣堵波,各高百余尺。右则梵王所立,左乃天帝所建5,以妙珍宝而莹饰之。如来寂灭,宝变为石。基虽倾陷,尚曰崇高。
梵、释窣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6,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
化鬼子母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商莫迦菩萨旧曰睒摩菩萨,讹也。恭行鞠养7,侍盲父母,于此采果,遇王游猎,毒矢误中,至诚感灵,天帝傅药,德动明圣,寻即复苏。
在寺院的旁边有一座佛塔,高几百尺,是无忧王所建造的,雕刻木头,彩绘石头,与普通人工大不相同。在这里,释迦佛从前做国王,修菩萨行,顺从众生的愿望,不知疲倦地施舍,损伤身体如同丢失一件东西一样,在这个国家千生为王,也在这个胜地千生舍弃眼睛。
在舍眼佛塔东面不远处,有两座石塔,各自高一百多尺,右边是梵王所立,左边是天帝所建,都是用奇珍异宝装饰的。如来涅槃后,珍宝变为石头。塔基虽然倾陷,仍显得很高大。
在梵王、天帝塔的西北,行走五十多里,有一座佛塔,是释迦如来教化鬼子母,使其不再害人的地方,所以这个国家的风俗,是到这里祭祀求赐子嗣。
从教化鬼子母的地方向北行走五十多里,有一座佛塔。当初,商莫迦菩萨(旧称睒摩菩萨,是错误的。)恭行孝道,侍奉眼瞎的父母,当他在那里采药时,遇到国王打猎,毒箭误伤了他,由于他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天帝为他敷药,他的德行感动圣人,不久就复活了。
注释 1布色羯逻伐底城:城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以北。2伐苏蜜呾罗:公元一、二世纪间北印度人,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大师,代表作是《众事分阿毗达磨论》。3达磨呾逻多:即法救。除著《杂阿毗达磨论》外,又曾编集《法句经》《法句譬喻经》《出曜经》《达磨多罗禅经》等。4千生舍眼:典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据佛陀对阿难讲,往世为月明王,曾为救一盲人,施舍出自己的双眼,并称“我眼布施不可称计”。5天帝:又称天帝释等,为佛教护法神之一。6鬼子母:相传为五百鬼子之母,初为恶神,啖食人间小儿。后在佛的感化下改恶从善,皈依佛教,成为爱护儿童的慈爱之神。7商莫迦菩萨:相传为一切妙见菩萨转世,性仁孝,侍盲父母甚恭谨。一日,入山狩猎,为国王箭所误中,得天神救护而复生。父母惊喜,双目为之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