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鸟、鹿王本生故事
池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六牙象王,猎人利其牙也,诈服袈裟,弯弧伺捕,象王为敬袈裟,遂捩牙而授焉1。
池旁不远处有座佛塔,当初如来在这里修菩萨行时,身为六牙象王,猎人贪图它的牙,假装穿着袈裟,拉紧弓弦伺机捕捉,象王为了敬重袈裟,于是拔下自己的牙送给猎人。
捩牙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愍世无礼,示为鸟身,与彼猕猴、白象于此相问,谁先见是尼拘律树,各言事迹,遂编长幼,化渐远近,人知上下,道俗归依。
其侧不远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矢,凡我徒属,命尽兹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之闻也,以为不诚,门者白王,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是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
拔牙处旁边不远有座佛塔,当初如来在这里修菩萨行时,哀叹世间没有礼仪,就化为鸟身,与猕猴、白象在这里相约,谁先见到尼拘律树,便先讲述各自的事迹,于是编出长幼顺序,教化远近的人,使人们知道上下尊卑,引导世俗皈依佛法。
旁边不远处的大树林中有座佛塔,是从前如来和提婆达多都做鹿王而处理事情的地方。从前在这里的大树林中,有两群鹿,各自五百多头。当时这个国家的国王在原野打猎,菩萨鹿王前去请求国王说:“大王在原野打猎,纵火放箭,我的徒属都要在今晨丧命了,过不了几天就要腐烂发臭,不能食用。希望能依次遣送,每天输送一头鹿。大王有新鲜的肉食,我辈可延长早晚的性命。”国王认为它说的对,就起驾回宫。两群鹿中,轮番输送。提婆达多的鹿群中有头怀孕的鹿,按次序将送命,此鹿去报告鹿王说:“我虽然按次序应该死,但胎儿还未轮到。”鹿王发怒说:“谁不珍惜性命?”雌鹿叹息说:“我们的王不仁道,我马上就要死了。”于是去向菩萨鹿王告急,鹿王说:“可怜啊慈母的心,恩惠施及没有成形的胎儿!我现在代替你去受死。”于是到国王门前,道路上的人高声传言:“那头大鹿王现在进城了。”都市中官吏百姓都跑来观看。国王听说后,以为不真实。守门的人报告国王,国王才相信。他向鹿王说:“鹿王为什么急急忙忙地赶来呢?”鹿王说:“有头雌鹿按次序应送命,但胎儿没生下来,我于心不忍,愿意以身自代。”国王听说后叹息说:“我是人的身体,却是鹿的心肠。你是鹿的身体,却有人的心肠。”于是赦免全部的鹿,不再输送,并把这片树林作为鹿的栖息地,因而称这片地为施鹿林。鹿野的称号,是由此而产生的。
注释 1捩(liè):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