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耆尼国1

阿耆尼国 1

原文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2。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3,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4,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5。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6,滞于渐教矣7

译文

阿耆尼国东西有六百多里,南北有四百多里。大都城方圆有六七里,四面群山环抱,道路险要,易于守卫。泉水溪流交织如带,引水灌溉田园。土地适宜种植糜、黍、宿麦、香枣、葡萄、梨、柰等果物。气候温和舒适,风俗质朴直爽。文字效法印度,略微有所增损。服饰用粗毛和粗麻织成,剪短头发不用巾帻。交易采用金钱、银钱、小铜钱。国王,是当地人,勇猛而少谋略,喜好炫耀自己。国家没有纲常法纪,政令不整饬严明。寺院有十多所,僧徒两千多人,研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佛经教义及戒律仪轨,既遵循印度,众多的研究者,便依印度原文而探索。信徒遵守戒律仪轨,洁身自好,勤奋刻苦,然而饮食中杂有三种净肉,拘泥于渐悟的小乘教义。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支国。旧曰龟兹。

从这里向西南行走两百多里,翻过一座小山,越过两条大河,西面便是一片平原,行走七百多里,就到达屈支国。(旧称龟兹。)

注释 1阿耆尼国:即焉耆,辖地包括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地区。2糜(mí):穄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形状跟黍子相似,但子实不黏。柰(nài):柰子,苹果的一种。3毡:兽毛碾合成的片状物。此处疑为棉布。4伽蓝:梵文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园林。后代指寺院。5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小乘教,为佛教内的一个大派别。公元一世纪后,由于大乘佛教流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小乘教只信奉《阿含经》等根本教典,重在自我解脱,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止境。说一切有部,又名说因部,简称有部,是小乘佛教中最有力的学派。他们以实在论的立场,强调“我空法有,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以一切法有实体,这实体通过去、现在、未来而不消失。6三净:三种净肉,是小乘佛教允许僧徒所食用的肉类(不见其为我杀者、不闻为我杀者、无为我杀之疑者)。7渐教:指小乘佛教。以其讲究渐悟,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