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发展既要有学科基础作为支撑,又要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规避“互联网+教育”中泛滥的泡沫,使得学生在互联网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得知识,又培养出主动学习的能力。“互联网+”不等于简单的1+1=2,教育行业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显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董泽芳教授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一文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分为: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八个方面[1]。这八个方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也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框架。
(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指中观(高校)与微观(教师)层面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在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与网络时代的模特经纪公司有哪些区别?“互联网+”为人才培养口径带来哪些变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调整?这倒是当今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专业设置模式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拓宽了专业设置的口径,活化了专业设置方向,也为专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设置空间。就服装表演专业来说,专业口径从传统的模特经纪公司、服装企事业单位、服装表演教育延伸至媒体、新闻出版、文化经纪人管理等领域。学生培养方向也从服装表演拓展为表演编导、组织策划、媒体广告等更多层面。在这一模式下的专业设置对自我学习能力的需求成为必须,也为学生在未来学习中涉猎跨学科领域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方式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轻选修、课程传授模式单一等不足。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内容在网络框架中得到了深入和拓展,课程结构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尤其是综合性课程的设计使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这让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制度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变量,教学制度体系影响也尤为巨大。网络的渗透不再仅停留在课堂采用互联网手段,而是与整个教学制度进行了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制度体系,从学分制度、学位制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革新,为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选课、分配导师、实习及日常教学管理等提供了多种选择。
(五)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课堂的定义被无限拓展,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都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课程的传授者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学习者同样通过互联网探索获取的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深度都得到扩展。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服装表演专业领域中大量资料和行业最新的知识都来自国外同行,因此“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各季全球时装周、时尚前沿信息、时尚学理论发展信息化的程度也在无形中将服装表演专业的认知度大大地提升。
(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管理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的手段与方法。通过互联网手段为拉近师生距离,实行科学化、个性化的制度管理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此外,互联网语境下的教学管理也呈现出更为人性化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弱化教学成果评价。通过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习动机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七)隐性课程形式
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显性课程是指有一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有一定教材为依托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3]。由于隐形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因此互联网环境对当代高校的隐性课程呈现出极大的影响力。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隐性课程的设置看似充满着随机和未知,但它并不是臆想和编造出来的。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中,隐性课程是可以人为构建的。尤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的时刻,基于“互联网+”的隐性课程设计更是奠定学习基调,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八)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形式,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评价模式容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效果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无法通过教学评价真正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很难判断出真实的教学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维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任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评价时间,设置灵活的评价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是极有效的内部激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