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课及其特点
早在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率先提出Minicourse,这是微课的最初来源;198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一个针对小型授课单元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构建微型课程,这种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境、资源等的创设,其课程长度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集中的学习体验。而国内对微课的研究始于2011年,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微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多数专家认为微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视频,并包含与该教学单元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采集、课件展示、教学小结、课后练习及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辅助教学资源。相对于一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是目标小而精、内容短而重要的教学活动视频,它的目标明确、主题突出、适合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地阅读。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随着各类学校的广泛推广和实践,现在的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目前,国内的微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1)教学展示的时间短。微课的核心就是教学视频,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及学习规律,一般将教学展示部分设置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力求短小精悍,避免冗长的效果。
(2)资源容量小。为了使“微课”的资源能够在网络上流畅播出,一般将其容量控制在几十M左右,方便师生在线浏览,查看教案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到常用的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尽管“微课”以微著称,但每个教学主题仍旧需要“详尽”,教师把教学主要研究的问题焦点化,并对学习方法、技巧和重难点进行合理地剖析。
(4)针对性强。由于在教授活动之前已经将教学内容准备好,并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故其教学的针对性非常明显,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反馈及时。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面授,“微课”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提问机会,使得他们敢于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