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帮助二级学院逐步实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习惯以分数和就业率为标准判断学业水平和教育水平高低,忽略了专业因素、市场因素、学生个性发展等重要指标,这并不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改善。可以确定的是,学分加权平均或学分绩点相同的学生,他们仍可能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未来面对的问题也不同,这是二级学院必须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学业评价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学生是否切实掌握知识并能实际使用的重要标准,也是指导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工具。现行的以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指标衡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也违背了高校育人的基本思路。但是如何适当弱化成绩因素,去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业,一直是教育评价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当大数据引入教学管理,二级学院可以实现学业评价多元化发展
大数据环境下,更多的评价因素和指标可以列入学生考察的范围,学业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的呈现和记录的方式将得到改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倾向在数据分析下会逐渐变得清晰真实。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中的整体,其能力并不完全是指课程成绩,潜能与特长、对社会的感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甚至于健康的体魄都是其人生发展中重要的组成。从试用比较成型的麦可斯评价体系可以了解到,有了大数据作支撑,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可以多元化,数据分析后的评价更加科学,确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革。当评价体系以更大的主体为单位,比如班级、专业、学院,大数据分析可能颠覆常规感官。换句话说,传统的评价通常以高校地位和专业师资来定义某个专业的价值,但是大数据下,如果就业质量常年维持低水平,这样的专业就不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分数,从而可以更加负责地定义招生分数。
(二)互联网+大数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更加主动
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可能会成为唯一的评价者,相对来说,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即便如此,想要评价非成绩因素,仍然非常困难。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了快速回收数据和科学分析以及共享,教师、家长、同学、用人单位甚至被评价人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多主体评价下的评价结论,对问题的反映更加透彻和接近实际。比如学习困难生为什么留级?成绩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否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否其影响过分放大导致成绩不好?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学习不好和学习能力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了对此类问题的区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改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