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会与思考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以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为第一中心,做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完整和熟练运用。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合并设课,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学时方面。
现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只有72学时,很难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特别是现执行的教学大纲中,学时分配明显偏重于无机化学部分,无机化学部分内容和学时与合并前变化不大,而分析化学部分只占18学时,除了酸碱滴定能够讲解完整以外,其他滴定方法只是些皮毛讲解;还有重要的“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方法”两大部分,从理论到实验完全删除,这对我校部分专业,如海洋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等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这些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中,都要用到这部分理论知识和分析手段,使学生在分析化学部分的学习中,留下空白,知识体系也是不完整的。
2.实验方面。
实验学时不够,不能在化学实验一开始就使学生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分析化学部分学生练习次数少,较难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有,实验项目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实际样品而不是人工配制的纯净样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3.学生方面。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因为新生刚刚入校,对他们来讲,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折和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是中学时代的,一个知识点需要老师举一反三的证明、讲解例题方可理解和掌握,缺少以自学为主的学习习惯。因此,普遍反映上课授课内容太多,速度快跟不上,没有习题课等等;再加上各地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如部分省市的学生化学学的较少,甚至有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几乎没学过化学等情况,出现了知识结构上参差不齐现象。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要求,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要求。建议在师资、教室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高考化学成绩分班上课。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此项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精简学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留出空间。但如何做,才能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使学生最终获得合理且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研与生产工作创造条件。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春生,杨南,李梅,崔春仙.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合并设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4(4):49-51.
[2]陈志敏,冯泳兰,王剑秋,张复兴,谢红旗,李东平.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课程对接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4):39-41.
[3]张华山,郭小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9-51.
[4]马向荣,党睿,刘洁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教育,2014(2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