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ESP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ESP教学是一种以语言教学为主,专业教学为辅的课堂模式,当前尚未在外语教学中达到共识,相当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也并不十分理解[2。在ESP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ESP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与其他课程一样,ESP课程也有其边界和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很多人将ESP课程与专业外语或者专业双语课混淆。从ESP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也不等同于专业英语课程,它本质上是相对独立的。大学英语课程注重通识,具有完备的国家统一教学大纲作指导;而ESP课程目前尚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往往都是根据讲授者的水平和能力组织教学。ESP课程具有鲜明的市场驱动性质,是根据社会或者学生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并不属于必修的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现状是,对于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选修《职场英语》《商务英语》等目的仅仅是为了修读学分的需要,而不是出自自身需求的动力驱动,这样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2.ESP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高校的外语教师一般毕业于专门的外语专业院校,所受教育基本以语言型或文学型为主,对于承担大学英语课程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背景,致使课程容易与专业实践脱节,甚至产生错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些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也显得课堂是闭门造车,不能实现真实商务情景重现。由于大学英语老师专业知识不强,容易造成出错,例如,将“That' s OK”和“OK”误以为相同意思。再者,由于师资紧张,特别是兼具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的师资紧缺,本应该小班化教学的ESP课程往往采取大班化教学,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逐一交流,也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3.ESP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大多数课堂都延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习惯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上,依然采取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方式,按照单词、段落篇章的方式讲解,基本上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互动性很差。ESP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水平密切相关,二者应保持同步,但对于大多ESP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费时多、效果差”的问题,亟待持续改进和提高。
4.ESP课程教材质量不高
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讲,ESP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划教材,各高校、各教师往往都是自行选用,甚至采用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替代。混乱无序的教材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混乱,也导致了学生兴趣的丧失。特别是如果选用专业性过于强的教材,过于专业的词汇会导致学生兴趣的迅速丧失,也就背离了开设ESP课程初衷。
5.ESP课程教学质量难评估
选修ESP课程的同学往往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往往采取大班化教学,教学组织比较松散。为了找到共同上课时间而不得不采取晚上排课,造成质量监控缺失。由于这类课程缺乏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适用教材,导致课程质量评估标准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