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
1.何为“互联网+”
科技改变生活。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变革,并逐渐促成了“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形成。
所谓的“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以及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催生新的发展模式,使得社会生产、生活逐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互联网+”概念最初由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于2013年首次提出,其后,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引入了这一概念,并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基于此种背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并由此促进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从而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2.“互联网+课堂”教育的内涵
(1)“互联网+课堂”教育的含义。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运用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明显,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使用,并由此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互联网+课堂”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互联网+课堂”教育,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借助互联网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学习,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借助局域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继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三是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相关的数据模型,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促进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并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教育的科学化、管理的职能化。
(2)“互联网+课堂”教育的特点。
“互联网+课堂”教育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对此,笔者总结了四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我国高校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高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课堂教育之外,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相关技能以及自身的发展。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化的决策。最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为教学评价提供新视角,促进考核方式朝着多样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