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项目管理方式与企业存在脱节
首先在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以某一虚拟课题展开设计实践,课业的进行与企业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其实相差不大,区别主要在于流程中主观因素的占比,以调研阶段为例,课程预留的调研时间一般为1-2次课程,在此期间学生所能够获得的市场数据极为有限,往往主观臆断调研结论,因此从最初的调研我们便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后期的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缺少与工厂的沟通,因此也存在过多不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而企业在产品开发中,为保证产品能够顺利投放市场并收获利润回报,开发流程往往非常谨慎,仅调研环节就需要确定消费者购买能力、竞品卖点、产品风格、成本、上市周期、材料和工艺、系列化、后续衍生产品等诸多问题,同时还需要缜密的用户模型建构、明确的设计定位、针对功能与使用的细节推敲、精细的模型与样机制作、高效的用户反馈跟踪等环节。[1]因此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各环节都基于客观情况而做的理性设计。
其次在项目管理方面,突出问题反映在校方对合作项目进度的把控。企业内部任何产品的开发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因此形成了分工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以及绩效奖励等管理机制。但产学研项目中的学生却很难像企业员工一样被要求,他们一般不用承担企业员工那样的职责压力,事实上他们在承担项目工作的同时确实还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课余时间往往还要完成课程所需的作业,还要参加一些学校社团丰富课余生活,因此缺少合理管理机制的项目进展常常较难推进。
(二)师生实践经验不足,影响产学研项目开展
教师方面:以往高校教师除本人所授课程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与职称晋升关联度更大的纵向科研方面,忽略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横向课题,导致教师本人的专业素质逐渐偏向书本理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教师授课内容的僵化,以及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脱节。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本人的指导能力。[2]
学生方面:作为普通学生,平时较难接触企业实际开发中的课题,所学知识局限于教师及课程要求的虚拟课题,对企业实际人才能力需求了解不足。当企业实际课题到来的时候,学生思想上常会以模拟课题的惯性思维来对待,容易虎头蛇尾,遇到困难便懈怠、退缩,所以很难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设计,导致企业对校方提供的设计人才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对与校方合作的态度。所以经常有企业最后对项目不闻不问、不了了之,学生付出的努力难以见到成效,久而久之也会打消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无法积累具有价值的项目作品成果。
另外,产品设计专业在校期间会安排认识实践、毕业实习等诸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入企实习,但面对社会中企业鱼龙混杂的复杂情况,加之学生自身较弱的鉴别能力和人脉资源,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岗位积累实习经验,甚至有的学生因急功近利而误入传销组织。
(三)创新创业意识薄弱,优秀创意成果转化率低
学生优势体现在创意方面,抛开各种成本、工艺的思维束缚,学生所做的设计往往天马行空,充满个性化气息。在这个思维开放的年代,大品牌与否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选择影响越来越小,往往越是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初创企业越是能够为消费者带来购买冲动。但是面对庞大的设计专业学生基数,成功创业的比例依然较低,能够运用优秀创意转化为商业成果的案例依然较少,原因就在于学生薄弱的创新创业意识。优秀的创意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销售渠道,更需要创业者对产品的商业化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以往的教育偏重于学生单打独斗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团队协作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术业有专攻,个人思维方式容易受到学科、见识、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创业失败这也是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