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现状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一直在进行,从考试要求,考试形式以及成绩组成等方面都在尝试,但存在很多问题。
(1)对于考试的分析研究还处于自发、分散和感性的状态。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围绕考试的现象和解决方法进行,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够。在实际运行中,考试改革的执行人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的主体责任是讲授课程,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考核作为一门课程的评价环节,日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任课教师所进行的考试改革往往是针对显著问题而进行的针对性解决办法探索,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味,同时,缺乏学校支持的情况下,改革目标中会多一个“是否增加工作量”的指标。而课程考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起因到过程,直到后期运用和影响是一个整体,单纯的局部改革探索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任课教师自身存在着局限性,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应用存在一定脱节,而考核主要形式和方法多数都是在延续以往的经验,与时代变革和社会需求势必脱节。
(2)课程论文的地位比较尴尬。教学改革中,课程论文是众多考试改革采用的一种常见形式,其设置的初衷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基本的文献查阅能力,通过无统一答案的论文写作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但在实际运行中,陷入各种抄袭的窘境,甚至有学生直接复印敷衍了事。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审阅论文的标准和质量存在问题,也不向学生反馈成绩,最终课程论文沦为提高及格率的工具。
(3)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络考试的形式正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作为新事物,网络学习和网络考试极具发展空间。将网络考试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取得了不少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实验类课程考试应用中,以灵活、快捷和公平获得师生认可。在向理论课程考试应用扩展上,还存在较多困难,主要集中在考试时间安排,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及考试题库建设等方面。
(4)成绩构成改革。课程成绩构成一般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教学改革中,成绩构成增加了期中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各项成绩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主要还是期末考试成绩。丰富成绩构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但出发点和改革目标不够明确,其效果发挥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