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概述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早在20世纪初期,英国和美国就开始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尝试,随后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影响较大,经常安排学生进行跨国工作实践,效果显著。

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曾经有过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更是作为个体的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认同这一观点,并且坚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产劳动和教育的密切结合。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生产劳动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二者相互依存。这些观点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技能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许多高等院校中得到有效运用,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也已普遍实践,但绝非高职“专用”,对于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是意义非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工作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作为培养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很显然是学校、学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前期锻炼磨砺的平台和工作机会,为未来成功就业奠定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见,这种教育模式解决了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培养目标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一门必修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实施对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必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把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明确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创新并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更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