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Horace Moses(1919)首次在美国建立青年商业社进行商业创业教育和创业理论的教学和宣传,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Solom on(1994)提出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体验教学与评价教学,如将实际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讲座等[2]。Donald F.Kuratko(2005)在《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趋势和调整》一文中指出创业课程和创业项目及新企业的数量都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渐兴起而出现较大增长。Jeffry A.Timmons(2005)提出强化人才创业素质的综合培养与创业体系性教育程密切相关[3]。Yonca Gurol等(2006)将土耳其大学生分为创业倾向和非创业倾向,发现具有创业倾向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高。Andreas Altmann等(2013)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1999年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4],党政文件的正式下发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兴起。相较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我国高校创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质量低,且整体发展趋势相对较缓慢。张小刚(2012)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从创新创业制度、理念和教育活动等方面构建我国创业生态系统[5]。钟春玲(2012)提出我国高校的创业体系在教育体系、教学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创业型大学教育体系[6]。万荣根和曲小远(2014)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议[7]。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8]。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创新创业理论意识和实践机会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捕捉商机的能力、风险预测掌控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以实现大学生创新促进就业的目标,为建立知识经济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