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交流互动中提升信息素质

三、在信息交流互动中提升信息素质

记得一位年轻教师曾经问我,如何才能找到既新又好的文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过程进行分析:新的文章很好办,根据发表时间就可以搞定;好的文章也好办,可以通过被引频次确定。那么,如何确定“既新又好”呢?首先,我们要选定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3]即传统纸印本SCI的网络版。被引频次当然是衡量文章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它与发表时间正相关,即发表时间越久被引频次越高,因而往往不够新。如果把时间因素也考虑进去,即在同一相对时间里的被引频次,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找到“既新又好”的文章。为此,我们利用该数据库中的引文报告进行分析,可以显示出各年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平均每年被引频次。文章顺序选择按照总被引频次排序。这时,如果单从总被引频次看,第一篇与第二篇相差271次,而当各自的被引频次除以其发表年限所得到的平均每年被引频次则仅相差0.67次,并且后者比前者晚发表5年,很显然,后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较高的被引频次,并且发表时间晚近,可以被看作“既新又好”。由此,该问题便迎刃而解。在与信息用户的接触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不过是个简单问题,关键在于在数据库中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而正是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积累,促进了双赢,使得双方的信息素质都得到提升。由此可见,信息服务过程同时也兼具培养用户与图书馆员双方信息素质的功能。

其实,信息用户本身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高端信息用户尤其如此。因为,创造性的工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根本动力,其创造性的成果最终也要以某种信息的形式发布和传播。正是信息的这种互动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必然具备信息评价功能。目前许多数据库商利用其拥有的海量资源以及信息挖掘技术已经开发出多种信息评价工具,被引频次就是其中最基础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并由此衍生出针对不同机构学科建设的评价系统。例如,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4]就是目前世界上比较热门的一个信息评价平台,通过它可以分析公司、研究机构、国家和学术期刊的研究绩效,确定科学研究的基本趋势与方向,了解在各个研究领域中最领先的国家、期刊、科学家、论文和研究机构,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以及评估潜在的合作者、评论家、同行和雇员等[5]。我国也越来越多的借助此平台提供的信息作为学科评估和科研资助的依据。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及实时掌握,无疑已经成为高端用户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

之所以在此将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互动中信息素质彼此提升的状况加以讨论,是因为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素质教育,只不过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互动中彼此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信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