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物联网专业教育策略
2025年09月10日
六、互联网+下的物联网专业教育策略
(一)建立系统化学习模型,开展系统化教学研究
针对本科学生特点,以应用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建立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模型。完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过程检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建立连续一贯的教学模型,提出避免碎片化教学,增加教学的一致性、连贯性及可拓展性。
(二)实现教学内容动态调整,基础教学与实际发展融合
根据物联网专业技术更新周期短、应用范围大的特点,凝练静态(相对的)基础教学内容,实现物联网专业核心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拓展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动态接口,平滑接入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教学与实际需要向匹配。例如,近场通讯快速发展,WiFi、蓝牙技术、RFID技术等,将物联网技术逐渐落地,最近NB-IoT系基于蜂窝网络的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出现,进一步降低功耗、增加通信半径推进物联网应用[13]。在蜂窝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下,专为物联网应用而设计的NB-IoT在连接规模、功耗性能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可以延伸蜂窝网络的应用边界,强化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接入势力,抢占物联网浪潮下的入口。
(三)开展兴趣化应用开发,深度实现实践性教学
依据互联网+特色,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型,开展兴趣化应用开发,实现物联网专业技术的实践开发,打造深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综合结合微课,创客,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线上线下一体化等多种实践教学,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喜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制定学生个人的培养计划,达到因材施教及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