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的措施与应对——始终在变革中发展成长
网上资源浩瀚如漫天繁星,学生时间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授课的时间存在诸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基础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讨论教学内容、授课重点与授课形式,并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技术潮流共进步,重视教材内容建设
互联网技术向每一位会使用网络的人敞开了受教育的大门,学生们学习的同时,教师们也在努力适应并学习新技术。以终身学习为宗旨,教师们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革,关注新技术,新热点,运用新手段,思考新模式,将最新最实用的内容带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目前,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科目覆盖范围比较广泛,大一上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下学期开设《C语言》《VB语言》《Fortran》等,每学期还会开设公选课,如《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操作系统这一章的内容,从最传统的DOS,到Windows95、WindowsXP,升级到现在的Windows7;Word则从Word2003变化到Word2010,技术在进步,基础教材也紧随技术潮流更新;为了适应学生们毕业设计排版的需求,教材中增加了Word操作的高级内容;一些网络新技术,云计算、3D打印、物联网等比较新的概念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公共基础教研室的教师们制定了较高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用团结合作的意识,共同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截至目前,先后出版近8部教材,为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色教育打下了初步基础。
2.资源共享更快捷,二维码“扫出”教材配套资源
除了创新的教材内容,教师们也建立了丰富的课程共享资源,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除了提供教学幻灯片、实验素材、课后习题解答,教研室李伟、赵奇两位老师还录制了软件操作的演示录像,有讲解有步骤。随着教材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完善这些视频,并推出了一些课堂录像视频,目前正策划推出知识点分块视频,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为了更快捷的共享这些资源,利用百度云存储技术,在微信、QQ等技术的支持下,素材被以书载“二维码”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以往资源共享的方式是:在实验课上,教师使用电子教室软件的“发布文件”功能,将文件发送到开机的每一台连入机房局域网的电脑内。现在则实现了将文件使用百度云盘共享,并在教材的每一章给出一个独立的二维码,学生们课下学习需要资源时,只需用手机软件扫描该二维码,就可以定位到网络上相应的素材库内。学生们可以使用手机打开该素材,也可以将其下载到自己的百度云盘上。
随时随地用熟悉的方式获取教学资源,无疑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便捷。而公共基础课,作为覆盖专业广、人数多的一门大课,建立公共的素材与学习资源,并以最新的方式推广,对于统一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均有很大的益处。这一举措,非常值得其他各学科教师借鉴。
3.教学方式多样化,方式与内容合理结合
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们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不遗余力地探讨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合理结合。理论知识使用文字、语言、动画视频展示;实验操作使用录像演示步骤或者直接使用电子教室软件演示操作方法;网页设计除现场演示外配以相应的图文技术资料文件;程序设计除了课堂讲解算法、编写程序,曹鉴华老师还推出公众号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推送,宁爱军老师则录制并上传教学内容录像,供学生课下学习;张艳华、赵奇等老师则建立QQ群、微信群等,加深与学生的课下交流。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们使用的方法并不限于此,另外采取的有“分组练习”、课堂随堂练习和随堂考核等传统手段与互联网技术混合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