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五、结论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的有机建构可以将知识经济社会的弥散性特点通过跨界协同创新进行加强与改善,从而集聚优质的资源来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多途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地选择。参照国外高校先进成熟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调整,为实现我国“产学研”向“政用产学研”的过程转变发挥协同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中,激发改革的热情和动力,向着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Etzkowitz H,Webster A&Gebhardt C.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M].Research Policy,2000,29(2):313-330.

[2]Etzkowitz H.Entrepreneurial scientists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n academic science.Minerva,1983,21(2):198-233.

[3](美)亨利·埃茨科维兹著,周春彦译,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45-148.

[4]William B.Gartner.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4):696-705.

[5]Duval-Couetil,Nathalie,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volvement,Attitudes and Outcom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ING EDUCATION.2012(28):76-78.

[6]华静雨,翁清.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年6月.

[7]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8]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A].《现代教育技术》;2015.

[9]李培凤.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大学发展模式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5.

[10]刘丽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科技经济导刊》;2016.

[11]张荔.西方创业型大学发展对我国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启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12]徐苏晓,俞姝玥.印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2016.

[13]董泽芳,袁川.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与启示——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为例[A].《现代大学教育》;2014.

[14]陈笃彬,李坤皇.三螺旋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以莫纳什大学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4.

[15]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A].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

【注释】

[1]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