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发展情况对比
1.中美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区间的差异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显著发展有效带动了创业教育兴起的时候,就率先开设了以创业为主的MBA课程,后来又逐步进行推广尝试,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比较完善、成熟的。根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据统计显示,仅1996年一年,斯坦福大学创业企业的收入就高达1000亿美元,大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左右。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紧密联系协同合作的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高效益,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根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斯坦福大学培养出的企业家创建的公司每年可以获得2.7万亿美元的收入。从1930年开始,斯坦福大学走出的校友和老师一共创造了39900家公司和54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这些公司聚集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它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将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表1所示为斯坦福大学校友成功创建的公司举例)。
在中国,我们也有一个被称作中国硅谷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科技园。这个紧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高校,中国科学院等206家科研院所,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方,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截至2014年,中关村上市公司数量254家,其中境内156家、境外9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0804亿元。百度、联想、博奥生物等一批企业都是从中关村走出的成功典范(硅谷与中关村的差异见表2所示)。
表1 部分斯坦福校友创建的知名公司
表2 硅谷与中关村的差异
硅谷和中关村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是智慧知识经济时代下活跃的发展中心,在发展中虽然都离不开高校这个汇集人才与创新思维的区域,但是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还是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如表2所示)。
2.中英高校推行制度的差异
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国家的不同高校都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不断的追求。牛津大学作为享誉世界的英国高等学校,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目标,坚持以宽松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牛津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导师制[13],即学生和老师在入学初期彼此审阅了解相应的人员情况、喜好方向等信息,然后进行双向选择。这样可以在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有利于后期深入研究学习的推进。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高校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比如天津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就是导师双选制。如果可以将这一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后更多地投入到本科生教育计划中,将会激发更多学生的自主兴趣,从而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灵感。
3.中澳大学创新创业运行机制结构的差异
莫纳什大学作为澳大利亚的高等学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也有独特的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它通过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层面、结构层面、支撑层面三方面,由内而外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大学组织生态系统和完整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14]。
图1 莫纳什大学创新创业机构组成
我国的北京大学作为一流学府,也在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发挥学校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格局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机构组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领导的组成,还是支撑资金的来源等,我们都应该更广泛地面向社会,力求多元化的组成,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