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综合而又复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始终。而在培养过程中,往往是将培养过程与能力要求结合紧密,对课程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培养目标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而对学生而言,无法站到相应的高度去审视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甚至很少有学生去认真研读人手一本的本科培养方案,和学生直接相关的、具有真正实际影响力的是考试。
(一)考试“指挥”教学过程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受到考试要求的影响很大,在考试要求设置上死板和固化,在考试结果又与教师的考核发生关联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考试结果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影响,同时也对教师形成压力。在学生看重考试结果,教师未有效改变学生认识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针对考核内容进行授课,将知识讲授过程变为机械僵化的应试教育。而授课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过程,考试要求虽然在教学过程之后,但从整体来看,考试要求指挥着教学过程,并且其指挥效果明显强于培养方案的要求。
(二)考试“指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
学生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进行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基本上能跟随教师进行学习。而遇到学习困难和学习压力的情况,来自学长们的经验传授,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经历过各门课程考试的高年级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考核都总结了规律,相应的对策以及态度也都传承下来了,因此,考试关乎课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很多情况下会影响连续几届学生,特别是负面消极的信息影响更大。高年级同学的经验分析良莠不齐,积极向上认真努力的信息变成了老生常谈,影响力和说服力不及所谓的“经验”和“规律”。
(三)考试“决定”学生的能力
单纯的考试环节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能发挥检测作用。真正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过程还是在日常教学,而参与日常教学的两大角色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努力的重心,都受到考试要求潜在的影响,因此,考试潜在、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