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四、“传统课堂+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特点,教师应客观、合理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以离散数学为例,此类课程,教学知识点分散,数学概念抽象,证明推演步骤繁杂,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好分析和引导。如在讲解推理类习题时,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一边分析解题思路,一边书写推演过程,学生更容易领会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非常直观地体会教师生动形象的解题思路,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在推演过程中,师生可以实时互动,共同探讨推理思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这是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

而微课的引入,也为教学带来了明显的优势。首先,微课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学习,对重点、难点知识可以反复学习;其次,微课可以融合多种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形象化,摒弃以往呆板的说教和文字表达,为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的情境;再次,教师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板书设计、冗长的概念、定理、习题、图片、视频等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加大了教学容量又节省了板书时间;第四,教师可以不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把拓展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放在微课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立体化的场景,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的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微课提供了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与其他同学讨论,通过交流既解决了学习难题,又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后期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合理应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对教学大纲作充分的分析,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将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列举出来,制订融合传统课堂和微课堂理念的“离散数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这种改革不仅仅是加入微课环节,而是对“离散数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一次全新梳理。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教师要规划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在现有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把那些抽象、费时的教学内容放在微课环节,省下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的习题指导,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在微课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解答。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每个章节都应用微课形式,一定要因需而设,对微课内容的设置,不能单一形式地安排,要以学生的视角,按照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提问、解惑、应用和总结。教师对微课中的交流信息要及时浏览、回复,给学生更实用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任课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也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实现手段,微课的使用效果会很直接地反映到后续的教学环节中,从而激励老师们更加专注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有了微课的应用,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关键问题讨论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让学生真正爱上离散数学,用上离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