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两种不同的训练模式
正确、有效的视译训练模式需要有相关的科研理论作为支撑。而目前认知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以及教学法理论虽然发展迅速且成果颇丰,却并未能有效地融入到视译教学和训练中。Colina[20]就曾指出视译教学和当前理论研究的脱节,并强调理论应用于课堂、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并非易事,需要翻译研究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从本文的角度出发,正确合理的视译训练模式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授课重点和教学方法。在授课内容上,Li(2015)认为应将社会背景和学习环境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和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一起发挥作用,提升学生的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其中,翻译能力是授课重点,指为完成视译任务所需的一系列具体技能,包括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迁移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专业化(Professionalism)。每一项能力都可以再分解成具体的训练技能【如图1“视译课程训练模式”(改编于Li的ST课程设计)】。所有技能的培养又融入到分析式阅读、公共演说、释义、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等5项教学任务中。每一项新的任务都以前一项任务作为基础,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最终进阶到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
图1 视译课程训练模式
在授课方法上,笔者主张以非语言式教学法(Language pair-independent approach)为主,以语言式教学法(Language pair-dependent approach)为辅。非语言式教学法源于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主张去语言外壳,关注意义本身。语言式教学法强调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增加了口译时信息处理的负荷,因此主张在课堂上进行更多语言特定策略的练习,如定语、状语、同位语的处理;句子成分的转换;比较级的处理;被动语态的处理和特定句式的处理等等。值得指出的是,视译中文稿的存在本身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如果再进行过多单一的语言转换训练,则会加重这一问题,无意于学生对意义的把握。所以,笔者建议以教学任务为导向,以具体的技能为训练内容,辅以语言专项训练,最终交通共融到视阅口译(如图2所示)和视听口译中(如图3所示)。
图2 视阅口译训练模式
在授课取材上,当前的口译教材要么过于宏观、理论化,缺乏实战练习;要么将口译视为一个单一的产品,而非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往往以例子为支撑来界定翻译技巧。总体而言,这些教材都缺少对口译课堂训练的实际指导[21]。而且往往缺少有效的教学法和时新的口译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口译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在口译和教学上的双面知识,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选取适合学生操练的时新材料。
在授课重点上,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存在较大的差异。视阅口译的训练重点在于分析式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因为“读”是译员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换言之,译者对原语文字的理解分析决定了其译文质量的好坏。言内、言外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并影响其表达。吉尔(1995:78)通过公式“C=KL+ELK”阐明了三者关系,其中言内知识在视译中主要表现为从意义的角度快速识别具有相对独立概念的类意群单位,摆脱原语语言表层的束缚,实现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即原语语言文字和概念的直接通达。这其实是翻译加工路径的选择,即把词汇表征的通达路径转向以概念为中介的通达路径。在课堂训练中,除了专业术语的对应翻译外,可以尽量避免词对词的机械对译。可以以双语平行语料为依托,进行对比阅读并积累词汇。以一句多译、原语复述、目的语复述等练习形式优化学生在视译中的翻译加工路径。言外知识主要表现为译前准备,丰富的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可以填补语言知识的空缺,并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原文意义,进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译语表达出其中传递的概念信息。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为某一主题搜集背景知识,并对此展开即兴短演讲或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简单的辩论等,既可强化学生的译前准备,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水平。
图3 视听口译训练模式
在视听口译中,听、读、译、说多项任务同时发生,如何有效分配精力是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最大困难,也是视听口译中训练的重点。原语的不断呈现使得学习者很容易把精力过多分配到“读”信息上,致使不能与发言人保持基本同步的速度,出现漏译或延时的问题。对此,译者需要充分调动听辨能力,及时了解发言进度,以听为主。有些情况下视觉输入带来的干扰大于其带来的便利,因此要学会协调不同任务之间的精力分配,在口译过程中,不断调整分配重心,实现动态分配。在训练模式上,因为释义和公共演说能力在前期的视阅口译中已得到相应的培养,此阶段不再重复练习。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听力理解和注意力分配。如何实现听说同行,如何在文稿中快速查找听到的内容,如何减少听力对译语的干扰,如何对译语进行自我监控,如何进行速度控制,如何保障译语的连续完整,这些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