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演化体系设计
要培养多维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要将教育课程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紧跟时代前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意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门别类开展教育活动,建立一个高效、完善、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共同组成,政府负责各项创业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保障,进行政策引导和协调。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相关创业资金,进行实践平台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合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政府引导与保障、企业支持与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一个三螺旋理论的动态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演化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演化体系
(一)政府主体效用
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的地位已从辅助企业或大学创新的公共合作伙伴上升为三螺旋的直接参与者。
政府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套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引导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制定、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经济宏观运行调控、社会资源整合、国家资金管理和调配、信息和组织制度创新、科研基础设施的构建。政府作为外部支持者和政策制定者是高校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法律保障,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企业主体效用
企业是三螺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主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实施方案的论证检验,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技术指导。创新企业文化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探索和冒险精神,进取事业心和创业意向有极大推动作用。其中企业人才支持主要指通过优秀企业家讲座、担任各类比赛评委等形式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资金支持主要是通过奖学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创业资金投入等方式。除此之外,不少高校也通过其他创新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华中农业大2010年创造性推出的“百名教授进百企”计划,让学生走进企业的同时更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生存和长久发展留下永续动力。
(三)高校主体效用
创新创业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已成为高校一项新的职能,培养21世纪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是进行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思维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中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环境、全面的人文社科理工知识、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等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