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把知识和创新作为驱动自身发展、收获财富的重要引擎,创新理论也逐渐演变成如今的非线性过程。集聚思维、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一种主要战略选择。早在20世纪末期,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就发现了传统研究型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变革趋势,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1]。1983年,作为创业型大学研究先驱者之一的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率先使用创业型大学的理论对当时美国高校间兴起的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了阐述[2]。20世纪90年代中期,亨利·埃茨科维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共同提出了三螺旋理论,从多维角度分析创业教育,将创业型大学的转变过程和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发展作为提升生产力的一个有力结构,为后续专家学者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极大地帮助[3]。Gartner(1985)总结出创业环境的构成和周边资源的可获得性、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政府相关政策的干预程度以及创业者自身的态度等因素息息相关[4]。Duval-Couetil,Nathalie(2012)则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创业教育的实行对于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态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5]。
相对于外国学者通过案例与实际结合,对理论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研究,我国国内的学者则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华静雨、翁清(2014)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汇总,总结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启示[6]。刘军(2015)通过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颁布的政策体系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提出了更有效的完善策略[7]。李双寿等(2015)以我国的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进行分析,梳理出其发展历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概括出我国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与产生的影响[8]。李培凤(2015)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对我国大学发展模式的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9]。刘丽燕(2016)紧贴时代发展要求,总结概括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