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文献筛选
1.专业、认同及专业认同
专业有名词和形容词属性之分。作为名词的专业又有两种基本内涵,一是指院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Major);二是指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Profession)。而作为形容词属性的专业(Professional),则指在某一领域中知识的精深和技能的娴熟程度。本文讨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是从学业门类的角度界定。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学业门类的专业和作为职业类别的专业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按专业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专业即意味着就业的大致方向,例如,生物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成为中学生物教师,这是人们讨论就业过程中专业是否对口的逻辑依据。
认同(Identification)兼具形容词和动词属性,作为形容词属性的认同多指向静态结构及结果,描述了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同一”或“一致”的程度;作为动词属性的认同多指向动态过程,描述了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认可心理的建构及形成过程。本文遵照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范式,采取动静结合的综合观念在讨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所论述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包含了大学生专业认同状态与认同水平动态提升的综合意涵。
结合上述关于专业和认同的讨论,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界定其专业认同为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肯定性评价,即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评价。专业认同评定了大学生自我概念中专业角色的重要性[2],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可所学的专业、视自身为某某专业人(如HR人、广告人等),并愿意在未来从事与该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在西方国家,由于职业生涯指导体系的相对完善,西方国家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更多的计划性,一般会对专业有一定的兴趣和认同,且他们调换专业相对自由,所以专业认同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受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如填报高考志愿中的盲目性)、高等教育体制(如转专业过程中的制度约束等)和就业现状(如大学生就业难)的综合影响,我国大学生存在专业认同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大学生对专业认同感偏低,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
2.教学管理与高校教学实践
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决定了教学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中心任务。依据《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文件精神,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一般围绕6个方面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等。其中,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具体内容。
以此为依据,本文界定的高校教学实践主要指向教学基本建设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教学实践活动。
3.研究文献的筛选
围绕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以下程序确定目标文献。首先,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库、以期刊文章为主要文献来源,以“专业认同”为关键词进行初步检索,共得到285篇相关文献。接下来,逐篇阅读文章标题,以研究对象“是否为大学生”作为筛选条件,经筛选保留169篇文献。然后,逐篇阅读文章内容,以研究内容“是否讨论了专业认同与高校教学实践两者间关系”作为筛选条件,删减无关文献38篇,保留131篇文献。在保留的131篇文献中,绝大部分仅在文末以较短的篇幅呼应了本文研究的主旨——即从高校教学实践视角探讨大学生专业认同提升的对策建议,有19篇文献直接讨论高校教学实践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关系,这19篇文献构成本文分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