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务阶段的图片展示及解释功能
任务型口语课堂的前任务阶段主要是为任务环阶段做必要的铺垫,为语言学习者在任务环阶段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做准备。这一阶段需要熟悉任务主题、感知语言材料以及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在前任务阶段,图片主要有展示及解释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展示并熟悉任务话题
学界对话题的所指,有不同的观点。“话题”这个术语大致有三种涵义。一种是句法上指称主语,“在汉语例,把主语、谓语当做话题和说明来看待,较比合适。”(赵元任2005)[6];一种指一段话语或对话的主题或注意中心,吕必松(1996)[7]、王若江(1999)[8] 、刘珣(2000)[9]均持此种观点;还有一种理解,比较宽泛,指一段话语或对话的主题和功能。功能是“利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或手段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或完成表述需要。”[10](李泉1996)苏新春等(2011)[11]、刘华、方沁(2014)[12]等就将打招呼、寒暄、介绍、感谢等功能项目列入话题行列。杨惠元(2002)[13]指出,“话题反映交谈者的动机,规定和制约谈话的内容、范围和重点”,一方面强调话题体现会话者的交际目的与动机,另一方面肯定了话题明确谈话内容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将主题和功能囊括在“话题”之下未尝不可。本文中“话题”主要指运用语言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涉及的主题、内容或注意中心。
既然“话题”是一段话或对话的内容,是话语或对话展开所围绕的中心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内容往往在话语的基础上概括得来,这就说明“话题”带有一定的发散性、抽象性。
要帮助语言学习者熟悉任务的话题,运用听觉系统的语言来介绍,当然可以达到目的,但是相对于图片来说,图片在展示任务话题方面更有优势,效果更好。图片具有更加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简洁等特点,更容易激活学习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如该课内容或者话题是和旅游、照相有关系。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出来,以课文题目的形式(第十课“咱们在这儿照张相吧”)展示,但是这样做一方面不容易产生直观印象,不如用图片或图表呈现一目了然(如采用图片则非常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话题(旅游大话题、照相小话题),除此之外,还将交际发生的地点(郊外)、交际者(玛丽、王峰、大卫和田中)、场合(非正式、随意)等现场语境因素一并呈现出来,对于语言学习者直观形象地感知任务话题,迅速地熟悉话题,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务话题在一些情况下用文字并不太容易表述。
(插图选自《中级汉语口语(1)》(第二版)第+课“咱们在这儿照张相吧”)
(二)帮助识别新词和短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前任务阶段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真实、自然地语言输入,帮助其感知识别相关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功能。图片具有“示意功能”,这为运用图片帮助语言学习者感知识别新词、短语或者语言功能提供了可能。语言中存在大量表具体事物的名词、表具体行为动作的动词,这都可以直接使用图片来帮助学习者直观的识别,除此之外,图片还能帮助学习者识别一些表性质状态、表抽象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三)展示任务如何进行
在前任务阶段,也可以安排展示一个由汉语母语者来完成的类似图片任务,前提是要学习者完成的任务也是一个图片任务。这样做有助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感知汉语母语者完成类似任务的方式,对提高任务阶段语言表达的质量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