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招生就业实践策略

五、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招生就业实践策略

针对一些大学生因专业选择偏差而导致专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学者们从大学生入校之前、入校初期、入校后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了关于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教学实践策略。

1.改良招生宣传

一些学者指出,高校在招生环节,可以对专业进行更为详实和真实的宣传,以增强高考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和适切性,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大学生对专业的不认同和低认同。在具体做法上,陈泽等(2015)[6]以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宣传为例,提出招生宣传方面的一些建议: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及就业方向选择等的宣传工作,增强受众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在宣传过程中注重针对性,引导考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报考。彭艳红(2011)[18]也指出,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要通过多途径的宣传工作,使社会、用人单位、家长认可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和支持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录取环节,高校也可以尝试做一些优化。例如,在同等录取条件下,尤其是在接受专业调剂和大类招生的背景中,招生部门在确定备选学生的专业(或方向)时,可尝试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综合考量[4],以增强学生与专业的适配性。当然,许兴苗等人也指出,这样做的前提是招生部门需要改进和优化工作,如提前获取考生(学生)详实的信息资料等。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转专业的策略,以此规避专业不认同现象。转专业与招生有着类似的功能,他们的实质都指向专业抉择。韦芳婧(2013)[19]指出,针对在校生专业不适应或不适合问题,需要执行并不断完善关于转专业的制度,以减少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夯实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一些学者强调,可以从落实和优化入学教育入手,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那英志(2015)[20]以大专生为研究对象,强调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事务化入学教育模式,构建以专业价值观为灵魂的理念传播、行为参与一体化的入学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相信专业价值观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感受作为专业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

在具体做法上,那英志指出,入学之初是高职院校新生行为转变的最佳时机,所以,高职院校引导、帮助新生尽早树立对专业的身份认同。陈蕾和张平(2011)[21]提出,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上可推广使用团体训练方法。她们以护理专业的新生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团体训练对护生专业认同的正向影响效应,具体的团体训练方式包括主题活动的亲身参与、与其他成员积极互动、在游戏中体验专业性质和内容、接受专业训练后观看主题电视剧等。

3.强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又一重要途径。一些学者提出,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22]。例如,大一的就业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大二、大三的就业指导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四的就业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技巧、确定生涯目标和就业方向。[18]

就业指导具体做法很多,钟为慧等(2015)[23]以药学类专业大学生为例,列举了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例如,通过网络平台等多宣传途径,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行业信息;邀请知名专家讲学,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使命感。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之一。有学者通过探讨专业认同与职业规划的关系,给出进行职业规划工作的差异化做法。例如,对于中等程度专业认同的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应侧重于向他们提供资源,如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在专业领域中成长和校正自己的生涯目标。对于高专业认同的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应侧重于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帮助,通过配备实验室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竞赛指导老师等协助他们提前进入工作世界,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