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传播计算机文化,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知识,授课对象是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下,将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与线上教育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内容。通过对已有在线类计算机课程的比较发现,公共基础课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1.教育资源更丰富,如何量身打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本科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当他们对某领域感兴趣时,可以查询网络上的大量资源。如著名的网易课堂、QQ学堂、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程、MOOC(慕课)等等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没有对计算机学科的全面了解,学生们学习会走很多弯路,如何从中挑选出适当资源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突显。另外,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层次不一,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适合的科目与资源成为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2.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何将教学方式、内容与反馈合理结合
教学方式多样化,有传统的文字展示、视频展示、操作演示、在线沟通、MOOC(慕课)、在线测试、在线练习等,这些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比如讲解多媒体技术应用时,在机房边演示边操作效果好于教室演示。在诸多教学方式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如何将教学内容用最易于掌握的方式展示出来,是一个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当授课结束后,如何能够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或者其他课堂表现,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是一个难点。
3.互联网上学生可以按需学习,而课堂教学则难以实现
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身水平有差异,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很多,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编程和数据库等。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开展学习,通过提供大量资料,互联网可以解决学生程度不一致的问题。而在线下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统一的,很可能教师讲授的知识对一部分人来说过于简单,而对另一些人过于复杂,从而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有挑战就有机遇,丰富的资源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培养教师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教师从课堂解放;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更方便,关系更密切,进而带来更好的职业体验。
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早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变革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做好思索和应对,找出计算机课程的核心与关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延伸教学内容,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