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与措施
对于以上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校教学特点,将考核方式进行改革[5]。具体改革原则和措施如下:
(一)重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办法是:平时成绩10%+课程论文(案例分析)10%+期中考试30%+期末成绩50%。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和期中考试,缩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课程论文(案例分析)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主要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期中考试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平时成绩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一个学期的整体表现,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结果考核。
(二)扩大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多样化。引入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和期中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考核的内容,使考核方式多样化。课程论文可以对章节中的重要数学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总结求极限的方法,求导数的方法,求积分的方法,总结章节的主要内容等,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案例分析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某个具体实际问题,如建立存款利息模型、疾病发生人数模型、星级宾馆房客定价模型和减肥问题模型等;期中考试主要以闭卷的形式进行,一般在课程的中间阶段进行,以《高等数学》(工科)为例,期中考试一般考到泰勒公式左右,期中考试考过的教学内容,期末考试降低考核要求或者不考。这样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张试卷增加了考核知识点,扩大了考点内容。
(三)降低平时成绩的比例,规范给分标准。平时成绩仅占全部考核的10%,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课上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教学内容。对平时成绩给分标准加以规范,教师每学期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次数不少于10次,最后随机从中选择5次左右进行评定,给出学生的最终平时成绩。学校还会在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对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点名册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抽查,期末考试结束后还要求任课教师把学生平时成绩登记表、期末成绩单和期末试卷一起装订备案。
(四)重视理论考核和应用考核相结合[6]。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体现了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选择相关案例分析题目布置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限定完成时间。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或者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解题过程所需知识和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降低高等数学课程的不及格率。
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期中考试的判卷周期长,不能将试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是因为期中考试所占总成绩分值比例较高,本着公正公平的标准,采取全校统考,全体教师流水批改试卷的方式,阅卷地点固定,但由于期中考试的阅卷工作处在正常教学工作期间,教师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批改试卷,而三个校区上课占用教师很多时间,这样会导致试卷批改时间相对较长,将试卷中发现问题反馈给学生的周期也较长,结果反馈速度慢,对教学促进作用滞后。因此我们考虑对阅卷方式进行技术改革,在高等数学课程期中考试阅卷中采用网上阅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