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现状

二、分析现状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作为一门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程,不仅要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同样还要兼顾实践课程。目前,综合性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面临三方面矛盾:

第一,庞大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教学学时相矛盾。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涵盖内容广,不仅有理论教学同样还有实践教学,因此一定的教学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大班教学相矛盾。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无法保证小班授课,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教授4-6个班的学生,学生数量多,教师精力有限,在教学中无法保证照顾到每位学生。

第三,教学工作量大与教师能力提升相矛盾。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因此,每位教师都承担了庞大的教学任务,在授课之余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和学习心态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接触过计算机,或多或少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了解,因此学生在心理上普遍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门课程完全可以不用学习,所以存在应付的心态。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主要是通过高中学习和日常使用,而对于较为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学生在高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的学生虽然没有占到绝大多数,但也占到不小的比例。同时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无非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和非常简单的Office操作,对于稍微复杂或专业一些的知识根本完全不了解。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日常也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如打字、基本Word操作、上网等,对于Excel、PowerPoint、网络技术等较为复杂或专业性知识几乎并不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计算机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较大影响,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认可度较高。有些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将要使用的常用软件,并且希望对他们今后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些同学希望可以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自己今后走出校园后在遇到IT问题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理论与实际脱离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这门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掌握学习信息的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不少学生只会根据老师的题目做题,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去,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学完一门课可以有什么作用,这是中国高校教学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变,在教学中绝不能照本宣科,避免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误区。目前,很多教材和教学内容在设计时,并没有与今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的性的原因之一。为了某些知识点而设计的实例却和实际应用无关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案例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今后的实际应用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四)教学效果一般

通过在一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效果并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理论课程,学生每节课接受知识的百分比大概在60%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教学内容吸收效果问卷统计示意图

学生认为理论课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1)信息量大,自身基础薄弱。

(2)同学们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较低。

(3)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

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上机课程,学生每节课接受知识的百分比超过60%,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对上机课程接受知识问卷统计示意图

学生认为理论课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1)本人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2)老师操作太快。

(3)本人从没接触过上机的实验内容。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并不是很好,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如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在课程开始就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