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虽然近十多年来,双语教学作为一项积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广[2],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各高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生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选拔培养
目前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一般为专业教师,这些老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是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专业知识表述出来以及用流利的口语将其应用于课堂的能力。但由于受教育大环境影响,我国双语教育起步较晚,从而导致我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师数量短缺、上岗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现状[3]。
有些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课程选择时,并没有同时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英语水平。对选拔的教师,也没有进行专业的双语教学培训或者出国进修,使得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选拔培养对双语教学本身的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
双语教学课程中由于是大部分英语或者部分英语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的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受本身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理解、参与和运用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来说,语言是他们接受该课程的第一道难关。部分学生不能全部听懂甚至完全听不懂,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非但英语水平未见提高,也耽误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水平低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单词,这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要求、采用同等比例的英语进行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了”,容易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满意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结果。
(三)可选教材相对少
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其优劣情况直接影响着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课堂氛围[3]。目前专门的双语教学教材比较少,一般院校选择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些教材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范,不会出现“中式英语”的情况,但这样的教材一般比较符合原国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习惯以及教学或科研的实际需求,很难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可选择的英文原版教材相对较少。
(四)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双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英语教学环境中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甚少,学生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考试基本也是简单的笔试,英语答题,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用英语答题的模式。教学模式单一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大多数双语教学的课程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双语实践的学习和指导仍然使用传统母语教学的实践环节一样的教学和指导方法。
(五)课程选择不科学
一般情况下,应当选择在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专业课程或者基础性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对象,并且要严格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但是目前有一部分学校单纯依据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授课课程进行选择,使得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在适应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同时,由于学校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没有创建完整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使得双语教学的课程存在较大的独立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学习到的专业词汇和表述,无法在后续课程中继续使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整合与提高。从而导致整个课程设置缺乏有效的双语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教学目标不明确
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高校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才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而要做好这个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提升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3)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的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对双学的目标设置不明确,使得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或者强调英语学习,或者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而学生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认识的片面性特点,并且受授课教师讲授着重点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仅仅停留在短期内提高英语水平或者提高专业术语方面,或者专注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对持续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专业知识以及将来使用英语进一步学习的长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