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IT人才的新要求

二、《中国制造2025》对IT人才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和CS2013均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大工程观的新要求[8]

(一)多学科融合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求未来10年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宽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在规模以上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信息化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又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5]。仅以3D打印为例,这里面就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机械、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所以3D打印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多科系及专业间相互渗透的跨学科课程。一个精通几个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可以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实现理论融合,这样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望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因此,传统条块分割式的人才专业结构已经不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需要,一专多精、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方向,系统设计、调试、维护等人才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9]

(二)大工程观

产品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电子、物理、材料、制造、机械和服务等诸多领域或行业,因此,服务于制造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须具备超越于专业之外的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及领悟能力,即所谓的大工程观。

大工程观是麻省理工学院乔尔·莫西斯院长于1994年提出的改革现代工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大工程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融为一体,注重工程技术本身的同时把社会属性(即非技术因素,如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等)作为内在因素加以整合,即用系统工程方法考察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要求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播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反映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同时也迎合了现代工程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