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的现状及分析
高校考试的现状分析主要从考试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考试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考试的组织者是学校,三者在考试中地位不同,产生和受到的影响不同。
(一)学校
学校决定着所有教育环节的大环境和方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大幅度扩招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学生质量的整体下降和管理难度的增加。以我校新生入学英语摸底考试为例,采用同样的考题,全校的平均分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大量事务性工作,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管理难度。其次,引进教师人数并未与学生扩招人数同步增加,从而造成生师比的上升,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基础课程采取大班上课[3],教学效果与小班授课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未随着生源质量下降而进行调整,生源质量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从教师个体上看,无法觉察调整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的必要性,也就是长期保持固定的要求标准,相应的考核结果出现压力较大,及格率和平均分持续下降。除了扩招的影响之外,学校对于考试的地位认识不足,而且对考试的主要功能定位有偏差,注重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区分手段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功能;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分析考试;重视及格率,忽视含金量;夸大考试结果的影响力,在几乎所有的场合充当绝对主要参考,评优、奖学金、入党、研究生推免、毕业,甚至是困难生评定等等[4],将分数和能力无形中画上了等号。过于强调和扩大了考试的评价功能,疏忽和减少了考试对教学的反馈和引导作用,退回到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年代。
(二)教师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但在执行学校教学任务时,教师还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学生质量的下降,虽然可以坚持要求学习标准,但在考试环节很难坚持难度要求,同时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被迫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降低难度,增加记忆性考核内容,增加客观题的比重,增加课程论文,降低及格要求,甚至考前提供考点说明等举措。多项举措的短期效果还好,保证了及格率,但实为饮鸩止渴,在后续的教学中,出现了更多的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5],甚至是考场舞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因为考试与教学过程出现的脱节现象导致了教学过程吸引力的下降,至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此外,在教考分离方面,尽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不直接命题,但命题教师很难完全自主进行命题,同时存在交叉命题,相互牵制的状态,教考分离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考试甚至根据教学情况进行临时调整,未能发挥监督和促进教学的作用。
(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认识缺乏整体性,多数学生的视界局限于一年,甚至一个学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能够预想到的更有限。在超过能力标准的学习要求下,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都会受到损害,而且面临降低的考试要求,则会大为放松,转而进行整理笔记,强化复习,迎战考试。面对侧重于理论和记忆知识点的考试,事先的死记硬背与准备小抄纸条的区别只有是否被抓的风险。只要没在考场被抓住,事后成绩完全不会区分卷面是如何解答的,更没有学生个体能力的体现,这使考试舞弊成为高校考试屡禁不止的现象。而考试结束后,多数同学都很快忘记所学知识,甚至是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忘得一干二净[5],知识与能力一并失去。同时,行之有效的考前突击,极大地打击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平时不认真学习而突击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的情况,造成了考试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也导致了课程考试成为课程终结,学习终结,考试成为分割线,使大学教育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离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