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果表达的日语教学对策及建议

三、关于结果表达的日语教学对策及建议

由于汉语的结果补语语义复杂,形式灵活,在日译过程出现了多种情况。作者此前在单(2016)中通过问卷做了调查,发现日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结果表达的对应关系掌握情况很不理想。[8]一方面,他们很难区分汉语的哪种结果补语不能够译成日语的结果构式。另一方面,他们对日汉两种语言中动词的语义范围的差异搞不清楚。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往往将两种语言中表达同一含义的动词等同化,从而出现翻译中的偏误。

所以对汉日结果表达翻译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出各自结果表达的特点,并将结果表达以及动词的语义范畴等相关内容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到基础日语教学的实践当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对汉日结果表达进行偏误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相关方面的日语教学和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在前文例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偏误产生原因,对汉日结果表达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削弱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由于汉日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汉字,且有的汉字不仅写法一样,意思也很接近。因此,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和掌握日语语言的过程中,与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学生相比较来说,他们会更习惯于借用母语。比如,汉语的“杀死”,“喝醉”等词语的翻译,很多人直接使用了和汉语词汇相对应的「殺す、死ぬ」、「飲む、酔つ払う」的复合表达。在本文的偏误分析中,母语负迁移影响是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首先,要消除这种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对汉日结果表述中类似的内容,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在词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汉语和日语的思维习惯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本质的差异。让学生尽快养成日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教师不仅是教授词汇和语法,也要教授学生中日表达习惯的差异。学生在系统了解日语表达的习惯和用词规律之后,就会对日语的掌握和运用从最初的感性阶段上升到辨析和理解的理性阶段,这样会很好地预防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二)重视动词语义范畴的讲解

对于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同形词可以借助其母语就能够识别,在实践教学中相对较容易掌握,这正是其母语正迁移所起的作用。然而对于部分动词而言,虽然字面意思一致,但是语义范畴却不相同。如果简单地将汉日同形词等同起来,应用于语言表达中,就会出现错误。而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动词的讲解也只限于字面意思的讲解,不会涉及词语的语义范畴和中日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汉日同形的某些动词在两种语言中语义范畴的异同,以及特定语法现象中的使用要点。对学习者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把一些容易产生的偏误展示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比较和思考“正确”和“错误”,认识“错误”所在,因而能够对动词语义范畴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加强应用型研究,撰写内容全面的教材

结果表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日语结果表述的重要形式——结果构式的介绍,在我们基础日语学习的教材中却几乎看不到。这就导致教学环节中对这方面内容讲解的缺失甚至是空白。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材编写和授课的过程中加入相关内容,对日语动词的语义范畴,结果构式成立的限制条件等作出细致的讲解。学生在对概念和条件理解之后,就能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单海英.关于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日语译文的考察[J].首都教育学报,2010(1):37-39.

[2]高見健一.機能的統語論[M].日本:くろしお出版,1997.

[3]影山太郎.結果構文,動詞の意味と構文[M].日本:大修館,2001:52-58.

[4]崔玉花.結果構文に関する日中对照研究[C]//王秀文.中日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大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274-289.

[5]三原健一.生成文法と比較統語論[M].日本:くろしお出版,1998.

[6]影山太郎.動詞意味論[M].日本:くろしお出版,1996.

[7]陆险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80-82.

[8]单海英.日语结果表达的问卷调查[J].青春岁月,2016(3):52.

【注释】

[1]基金项目: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教育教学类),基金编号:2015JXC14

[2]本文中的例句均出自侯精一他.中国语补语例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后文不再一一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