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不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的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数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化,已经几十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了,主要是数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再加上大量的计算技巧性训练,过度强调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的考核仍然是数学题目的计算、数学问题的证明。从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高等数学试卷命题、各高校的数学基础课考试命题、各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课教材就可以看到全国各高校数学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对非数学专业学生开展数学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目前的数学基础课教学只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手工计算和数学问题证明,最重要的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的教学,反而被忽视了。虽然近几年在某些教材中也出现了几个大体相同的应用实例,但是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并且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其列入教学内容。
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领域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计算难度都非常大,基本上都需要运用数学软件来完成。运用数学软件完成复杂数学计算的能力已经成为科技人员实现科技创新的必备能力,但是数学软件的使用和训练教学还没有进入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近几年在某些教材中也出现了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少,数学实验还仅限于课堂上的演示,没有提供学时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
(二)缺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难以形成
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的学习高度依赖教师课堂讲授的情况下,数学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概念和方法的“满堂灌”,教师没有时间去介绍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无法揭示知识产生和知识应用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是纲,“纲举”目张。只有掌握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才能理解知识,把握知识、应用知识,并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否则,学生仅仅能记住一些数学公式和结论,最多只是一知半解,所谓的应用也只能是模仿。
(三)自主学习难以推动,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训练,学习能力难以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显著降低,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上,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高校都陆续放弃了以教师的教学为辅,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有教学内容都依靠教师面面俱到的课堂讲授,学生的学习高度依赖教师,自主学习基本上仅限于完成课后作业,放弃了以教师的教学为辅,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训练,学习能力难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