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
在四层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在从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受到其周边氛围的影响,会产生学习意愿的变化,因此,保证学生学习的持续正向,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
1.权威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合理配合才可以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和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各方解决问题。将创新创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和服务。
2.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和学分转换制度,在设置了2学分的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基础上,培养方案中还明确规定了6个学分的课外实践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来获得这部分学分。
3.完善的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
设计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创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众创空间全部覆盖无线网络,配有3D打印机、激光雕刻等设备;建设网站和微信平台,专门针对创业者开发了OA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
4.充足的创新创业经费投入
每年专项投入近500万元开展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大创计划”项目等,有力保证各类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的开展。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为学生创业提供经费支持,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引入种子基金300万元人民币,为每个创业团队提供3-5万元资金支持,与浦发银行合作,在天津市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由商业银行建立的专门针对创业大学生的创业金融服务试点。
5.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学校不断加强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特别是加强食品、生物、化工、海洋、服装、动画、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特色专业的教师培训。积极引入校外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导师为学生创业服务,目前已签约创业导师26名,建立了完善的创业导师工作与服务机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初步成果,学校学生创新成果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6年学生论文荣获优秀论文(全国共20篇),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食品创新工坊成功获评团中央2015年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在挑战杯和创青春比赛中连续多年获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创新创业的道路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46-151.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17.
[3]张兄武,徐银香.探索分层递进式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54-56.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天津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HE 10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