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呼唤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领先和其教育理念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美国在《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2]英国一些高校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将“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也不例外,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要想和发达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然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创新发展这个重要方向不断迈进。创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和竞争,例如胶卷业巨头柯达公司的破产、手机业巨头诺基亚品牌的没落、苹果数码设备风靡全球这些实例都鲜明地反映了创新力的强弱不是一句空话,创新发展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创新推新,求新求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开拓创新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孟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合格人才必须具有先知先觉的思想,具备先知先觉的意识和能力。即社会的进步就是由那些拥有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探寻规律和启发式思维的人才引领和进步的,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是否有序向前发展的重要参考。创新能力体现出人才的综合文化底蕴、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精神。古往今来,国家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关键的取决于人才质量。所谓人才质量,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只会单一技能的专才,更需要能够全面融入社会,推动社会,人格、心理、智力、思想、人格、创新力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扩大和交叉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的知识内涵和科技成果转化都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形势,除接受原有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研判、选择和整合等。只有那些知识面广、迁移性强、领会概括程度高并且能够合理运用,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的人才才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信息化手段不断深入,各领域新知识、新方法、新态势不断变换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然要将创新能力列为一项重要核心目标。

(三)创新意识是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职能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正由精英教育、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教育转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现今社会各个知识领域不断发展且融合交叉,各个行业知识爆炸,推陈出新,社会各领域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加全面务实。因此大学教育只有紧跟时代,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领航标,才能让大学生毕业后有能力根据自身各种有利条件,在所从事的岗位上不断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