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当代大学生思想体系的构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在掌握思想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塑造正确的“三观”,培养自身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和法律思维习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和法律人。基于该课程的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一门必修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实施对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必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把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明确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创新并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更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魅力所在。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中又对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指导意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给予了明确、重大的指引作用。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和基本理念,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需求现状以及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塑造既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和能力,又搭建好学校学习向社会就业过渡的桥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应根据这一趋势和特点不断创新挖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让大学生真正热爱思政课,主动学习和探索思政课的奥秘和实用性。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才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才能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紧密接轨,才能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