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部分学生不重视部分课程的原因是对专业背景、专业发展和课程知识认识不足,按照自己对专业和部分课程的理解错误地对课程进行了有用和无用的划分。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重专业背景、主要应用领域、专业的部分热门研究方向、课程的背景和其他课程间关系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部分科研方向,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和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识别常见的对专业和学科的不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可以提高部分由于对专业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仍以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为例来解释上述方案的实施。
例如,计算机类的专业课,对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一些基础的知识,从整体上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可以先介绍计算机专业很基础的术语:软件和硬件。然后就可以介绍软件和硬件间的关系:软件发展受硬件发展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国外数据库产品已经积累的大量的数据,当时人们就想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对以后商业活动有价值的知识,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的限制,主要是运算速度和存储器价格,无法从商业角度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是2000年以后,计算机硬件发展,廉价的高速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和大容量硬盘的普及,才使得对海量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这就产生了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其主要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数据挖掘在很多行业的应用能创造出惊人的利益和价值,所以数据挖掘这个研究方向在问世之初就不但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也同时是一个热门的应用方向(虽然这个研究方向还很不成熟)。而把数据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数据仓库不是数据库,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是分析数据)和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一种主要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这些专业术语不需要学生有太深的理解,只需要知道其目的是数据分析即可)应用在软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RP。ERP之前,软件为企业服务,需要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开发软件,这时软件在企业的经营中只起到一个不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种常见的不完备的观点:很多人常说计算机不是一个专业,只是一个应用,其来源就是这里,他们只看到了计算机起到的辅助作用。ERP之后,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企业为了能够使用ERP,需要调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乃至硬件设施。企业这么做的原因是ERP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随着软件的这个质的变化,对不同层次软件开发人员需求的比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过去对基础程序员的大量需求明显减少,而对中高端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里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以简单的向学生介绍:过去只要学会简单的开发工具的使用,会一些简单编程,不懂专业技术,就可以获得高薪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市场懂专业技术的程序开发人员供不应求,所以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对具体研究方向的介绍,可以根据具体课程介绍有关的研究方向。例如,我们以算法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为例,说下具体课程的作用的介绍和研究方向的介绍。在讲到穷举法和启发式算法以及P(Polynomial)问题和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入课程的作用的介绍:穷举法可以得到最优解,启发式算法只能得到次优解。在这里可以启发学生,什么情况下使用启发式算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穷举法。NP问题只能使用启发式算法,因为使用穷举法在目前的计算机硬件环境下,可以认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对于P问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要处理的数据非常大,有100G,那么使用穷举法就可以了。算法这门课程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对哪些问题必须使用启发式算法,哪些问题需要使用穷举法给出理论上的依据。这时可以引入NP-hard问题的概念,然后由此引入基于Rough集的数据挖掘这个研究方向,该方向中获取知识的算法已经被证明是NP-hard问题,所以必须使用启发式算法,那么对获取知识(实际是对数据表中属性包含的信息量提出一个可替代的启发式知识)提出一个启发式知识就是一个创新点。该方向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可替代的启发式知识上。
对于学科联系的介绍,可以举个小例子说明一下计算机专业和数学的关系。先给学生提出九宫图(3×3个格,要求把1-9不重复放到9个格中,横竖对角线的和都是15)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和数学里的那个知识有联系,用计算机如何解决该问题。然后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只要把9个格看成9个未知数x1 ,…x9,那么这就是数学里的一个方程组的问题,在计算机里只要用9重循环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最后,对同一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法教授的2个课堂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A课堂,采用笔者以上提出的理念,在课堂上增加专业背景,课程背景等知识介绍的比重;B课堂,没有在课堂上增加专业背景,课程背景等知识介绍的比重。(A课堂学生高考入学分高于B课堂高考入学分。考试题目和时间完全相同。授课学时、实验学时完全相同。)对比结果如下表。
表1 课堂授课实验结果对比表
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部分专业课兴趣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专业背景、专业发展和课程的错误的认知,导致学生认为部分课程是无用的,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专业和课程的背景知识和发展前景等相关内容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俞丽珍.提高教师复习驾驭能力.激发学生复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14(5):54.
[2]戴翕昀,黎坚,张博.当代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学探新,2013,33(3):260-265.
[3]遵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调查与思考.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