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的实施现状及效果评估

一、公选课的实施现状及效果评估

公选课要实现什么目标,这是首要问题。从宏观上看,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间的有机均衡,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国民素质。微观目标,要从具体高校公选课自身来寻找,对此,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征和发展目标予以了不同解释。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从重视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开设公选课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将“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实施目标。[1]如果说实施目标已经从原则到细则实现了具体化,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效果评估问题。如何在切实有效的评估标准下开展公选课教学,是真正检验公选课设置目标实现效果的关键。

从宏观上说,基于课程合理化设计的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所形成的科学性知识结构当然是公选课的远景目标,由于各个学校具体现实差异,远景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在这种背景下,部分课程先于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价值最大化,是应该首要考虑的,也是更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为此,要先总结当前公选课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面对教学现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方法。对于如何解决公选课所面临的问题,还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总结与研究。

单个教学科目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而且在这些问题上,我校和其他高校的一些科目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选课的目的性相对较弱

2014年扬州大学教育改革课题组薛庆根博士曾就公选课问题做过调查调查:在选课动机方面,350名学生中,有68.42%的学生是基于拓展知识面和为就业做准备;但也有31.85%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学分,顺利毕业的现实性目标。[2]这一比例,也与我校的日语公选课的学生选课动机相近。除2014-2015年第二学期之外,笔者从2012年开始承担学校日语公选课(A)和日语(B)的教学工作,曾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类似咨询,其中2015-2016学年在日语公选课上做过调查,学生选择日语课动机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2个学分诱惑(137人);想学点日语(114人);可以看动漫(79人);为了选课而选课(62人),从调查结果来看,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出。

(二)学分制导向的公选课教学效率难以保障

公选课设置虽然设定了准入评定机制,但全部公选课构成的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知识体系尚不够系统。公共课单科教学虽然设定了教学计划,但最终教学实践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公选课程相互间的连接性、学习该科目的目的性并不明显,教学综合效果有待提高。公选课的供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由于公选课的选课人数众多,存在着课堂管理上的困难:老师与学生之间并不熟悉、现有的管理体系并不能够充分保证学生有效参与、这一切都导致公选课的低效。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缺课现象严重,甚至在学生间出现了代替上课的相关产业。在课堂上的学生很多人在进行和公选课毫无关系的其他工作,如专业课的作业或者上网等。这种隐性的逃课行为,也是公选课效率难以提高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存在漏洞的管理机制之下,学生通过信息搜集,将一些易于获得学分或者老师管理不够严格的科目视为首选科目,这样可以更容易获得学分。从构成和比例看,即使选修公选课也难以达到专业能力水平,因此在选修课的思想基础中就必然会产生选课的任意性。而公选课学习效果的有限性更是加剧了学生的这一心理。

很多学校虽然都制定了诸如学生出勤率等的考核标准,并且将学分制同公选课紧密结合,通过学分制来保证整套公选课的教学体系得以顺利运行。单一的围绕学分开展的公选课,难以保证公选课的实施效果得到提高。学分制可以维系基本的课堂教学,但在现实中操作性不强,既无法确认上课的同学真实身份,同时形不成更有效的差别性激励。课程整体构成缺乏整体规划,再加上课程本身缺乏有效的考核系统,这一切都导致公选课在大学的整体课程结构和学生的意识中处于一种不得不接受的“鸡肋”地位。

(三)公选课的运行体系存在缺陷

缺乏基于有效需求基础的评价体系,导致公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类似大锅饭式的走过场。既然开设公选课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结构特征和发展目标,那么为实现这一目标与各个高校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解决这一问题中也不可避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体化特征。学校应具有公选课的效果评定系统和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公选课的设定体现了公平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却忽视效率原则。应该在基于有效需求基础上凸显公选课的效率原则,为此需引入促使公选课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动力机制。只有以真正有效需求为基础,在有效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切实提高公选课效率、发挥公选课价值,才能真正让公选课对选修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真正使公选课成为增加学生附加值的主要途径。

有必要在理论支持下建立一套更具完善的公选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