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

三、天津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

(一)专业教师缺乏外贸业务的实践经验,制约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第一负责人,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应当是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结合体,尤其是讲授实践课的教师,更应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娴熟的业务经验,既懂英语,又能看单证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中的许多专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少在进出口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对于实践课程的讲解只能照本宣科,甚至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甚理想。

(二)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论证,难成体系

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支撑。虽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实践环节内容和实践时间安排,但这些内容往往不是建立在专业能力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先后顺序上有时忽略专业技能间的客观联系。加上实践课程大都是在校内机房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单项模拟仿真训练,缺乏外贸实战场景的训练,虽然课后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并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三)实践课程教材陈旧,无法与区域贸易经济发展同步

国际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与贸易相关的各种惯例和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现有教材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一方面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往往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另一方面,由于受字数限制,教材容量毕竟有限,只是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无法清晰透彻地论述。教材的陈旧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无法与区域贸易经济发展同步,培养出的人才由于无法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四)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校外实训基地为缩短课堂教学和真实外贸场景之间的距离搭建了重要平台,校外实践成为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第二课堂。由于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域,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与天津港集团、中国包装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威尔斯纺织品有限公司等14个知名企业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但这些实践基地形同虚设,往往不能真正提供实训岗位,充其量只能应付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此期间还需要求职应聘、准备撰写毕业论文,所以真正去企业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加上学生校外实习单位较为分散,缺乏稳定性,给学校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致使学校仅凭学生提交的一纸实习鉴定书来确定实习成效,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