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

四、“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创新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

前文已经提到,高校图书馆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借阅图书、图书信息资源查找方式等。教育方式往往是图书馆老师通过课件讲解对学生集中培训,但是存在培训效率低、内容记不住等问题。传统的入馆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环境脱轨,越来越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完善入馆教育,借助互联网与新生入馆教育结合,创新其入馆教育模式(如图1)。

图1 新生入馆教育创新

1.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化入馆教育内容

微信、微视频的发展为创新入馆教育提供了平台,可以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滚动展现。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针对入馆教育的模块拍摄微视频,使课件更见简约直观,去除枯燥的文字,消除学生视听疲劳。

2.图书馆推广入馆教育视频和课件

利用校园网将微视频放在图书馆主页供学生下载观看;科大有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向新生推送课件与视频,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点击不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问题和内容,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这些资源;拍摄图书馆宣传片,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宣传推广;微视频在图书馆展厅反复播放,学生可以驻足观看,了解其内容。[6]

3.优化图书馆入馆教育评价机制

高校图书馆在新生入学时就开通新生借阅权限,往往不能评价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许多新生并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面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应该建立入馆教育评价系统,进行在线学习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自动开通图书馆的借阅功能。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印象,提高入馆教育水平。

(二)“互联网+”视角下信息素养课教学创新

1.建立多元化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教育融合成为一体,高校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调整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术,应该从基础、技术和应用三个层次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方面重点讲解检索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媒体知识,加强大学生理论素养;在技术方面,开展信息检索技术、移动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检索工具;在应用方面,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例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交互性平台,建立学科交叉协同合作重点创新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7]

2.“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以选修课的形式由专业图书馆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结合课堂理论与上机实践,以论文形式进行课程评价。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新技术调整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向互动化、个性化的模式发展。

(1)教学资料课件与视频共享。

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素养课程课件资料放入校园网上,学生都可以利用账号统一登录获取,利用动画、视频做成生动的交互式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加深了解。

(2)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教学平台。

高校具有良好的校园网环境,无线Wi-Fi覆盖面广,在图书馆、教学区域甚至校园内都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搜索到校园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老师采用远程教育,将信息素养课程与互联网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形成远程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实况点播课程内容。同时教学平台可以设置二维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利用移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在线咨询或重复性播放。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课堂式的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学习参与,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互联网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内容,体现“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

(3)建立信息检索课程微信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信息检索》课程老师可以将《信息检索》课程课件、视频推送给订阅该公众号的学生,使学生享受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8]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预约信息检索专业课的老师寻求一对一的帮助,专业老师能够通过微信平台的实时对话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疑问。通过微信公众号还可以调查和统计分析,对该课程进行评价,随时改进。

(4)健全信息素养课程考核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和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过课程教学,线上线下多媒体相结合的学习,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上可以利用移动技术,通过在线平台提交试卷。理论知识考试的题目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在线平台发送;在实践上考察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通过上机截图将过程和结果通过在线平台或者是微信平台发送给专业老师。

(三)“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1.创新专题讲座与数据库培训

前文提到图书馆信息素养专题讲座与数据库培训客座率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先进媒体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信息服务效果;利用移动技术创新知识分享,将讲座和培训以视频的形式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发送到用户互联网或移动客户端,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创新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改变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利用新的媒体-移动互联网调整服务方式,突出互动性和个性化。传统信息咨询服务往往通过一对一面对面、交互式客户端、邮件进行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存在实时性差、效率低的缺点,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在线微视频以及云消息推动,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参考咨询服务,使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和灵活性更加突出。

3.创新图书馆知识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3D影像将知识和移动游戏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知识不再是平面的枯燥的文字,而是真实化、娱乐化以及立体化的3D影像。借鉴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的“virtual tour”移动应用程序,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馆舍情况介绍和虚拟导航,使学生通过客户端和网络身临其境了解图书馆布局、馆舍以及服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