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表演专业形体教学的创新实践

三、服装表演专业形体教学的创新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新时代,以信息化技术大背景下面临着微课、慕课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应运而生。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专注焦点。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探究形体教学的创新形式。

(一)建立个性化的形体数据库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为依据,以改善原始形态,增强形体可塑性,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综合能力为基本素质训练。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模特根据自身需要及适应能力选取相应的训练模式。“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可以使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形体数据库,通过借助非接触三维人体体形扫描仪、体脂仪等专业仪器,记录分析学生的形体状况,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该计划应分别从合理饮食与形体训练两方面着手。教师根据学生的测量指标、体能消耗等因素制定饮食营养与训练目标,使训练的最终结果从感性的期望转变为理性、量化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形体训练评价系统

短期的形体课程无法达到塑造身型的预期目标,学生需要在课下进行不间断的持续训练。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应是对训练理论的传授,如训练生理学、训练损伤预防与恢复、营养学等知识、训练动作的示范与讲解及对学生训练中的问题答疑解惑等内容。此时教师的价值在于引导和服务学生。健全的形体训练评价系统能够实时对学生的运动进行监测,通过训练中的脂肪燃烧、心率变化等方面来检验每日的训练成效,并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整训练计划,最终形成:训练—反馈—调整—训练的连续性。

(三)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形体课程根据模特的实际需求,遵循力量与柔美、稳健与优雅、肌肉与线条的标准采用多种如徒手训练、轻器械训练、垫上训练、全身及局部等训练形式练就形体的均匀和谐、体格的健康强健、仪态的优美典雅。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中统一“程式化”、单调“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做到因人而教。每一个部位都有若干种训练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的适应程度,选取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方式,如偏向于静态运动,属于静中入定的瑜伽训练;静力性塑身的普拉提训练;或是区别于以上两种以单一动作,使塑身的过程更具舞动感的芭蕾形体训练。名模坎蒂丝·斯瓦内普尔通过芭蕾形体来拉伸背部肌肉,提高肢体表现力;米兰达·可儿通过瑜伽塑身纤体,提升自信;阿德里亚娜·利马通过普拉提训练中的平板支撑塑造马甲线,同时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式也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形式的综合运用

在“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尝试对于教学互动、资源共享、教学评价等内容的一体化运用,以求为学生搭建一个丰富、高效的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首先,学生通过专业化测量仪器将自身状况进行数据评估,教师以此为参考制定各自的饮食与训练方案;其次,通过评价系统实时观测学生的体能消耗、运动负荷、脉搏测量,以此反馈身体适合度、训练强度等并及时调整计划。同时深度立体的教学资源库所形成的与世界各地优质资源无缝连接的形式,对教师而言,能够帮助其实现学术资源互动,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能够帮助其扩展课堂学习的维度与知识的广度。“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打破了传统空间局限下构建的师生平台,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疑问都能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